下载此文档

人教7.2 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讲)--2023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


高中 高三 上学期 物理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1页278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7.2 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讲)--2023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
文档介绍:
第七章 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
近5年考情分析
考点要求
等级要求
考题统计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动量和动量定律及其应用

湖南卷·T7
山东卷·T2
乙卷·T20
乙卷·T19
乙卷·T24
Ⅰ卷·T24
Ⅲ卷·T25
Ⅰ卷·T16
Ⅰ卷·T18
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湖南卷·T4
Ⅱ卷·T21
Ⅱ卷·T24
动量和能量的综合应用

浙江6月卷·T20
乙卷·T25
山东卷·T18
广东卷·T13
湖南卷·T14
乙卷·T14
Ⅲ卷·T15
Ⅰ卷·T25
Ⅱ卷·T25
Ⅲ卷·T25
Ⅰ卷·T24
实验八: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甲卷·T23
浙江1月卷·T23
Ⅰ卷·T23
浙江11月卷·T21
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
1.动量、冲量的概念
2.动量定理的内容及表达式
3.动量守恒定律
4.碰撞的概念及碰撞的分类
科学思维:
1应用动量定理解释现象
2.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碰撞、爆炸、反冲问题
3.“人船”模型及应用
科学态度与责任:动量知识在科技生活中的应用
命题规律
1考查动量定理与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一般结合实际生活或现代科技命题,有时也结合图象命题。
2.考查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的综合应用。一般以碰撞为情景,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3.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主要体现在物理观念中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的要素和科学思维中模型建构、科学推理要素。
备考策略
1.掌握隔离法、整体法和用守恒思想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
2.理解动量、冲量和动量定理,能用动量定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3.定量分析一维碰撞问题并能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现象。
4.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解决碰撞、爆炸、反冲、“子弹打木块”模型、“弹簧系统”模型、“滑块-木板”模型、“人船”模型。
5.理解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原理,灵活处理多种实验方案。
【网络构建】
专题7.2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网络构建】
考点一 动量守恒的理解和判断
1.动量守恒定律适用条件
(1)前提条件:存在相互作用的物体系.
(2)理想条件:系统不受外力.
(3)实际条件:系统所受合外力为0.
(4)近似条件:系统内各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内力远大于系统所受的外力.
(5)方向条件:系统在某一方向上满足上面的条件,则此方向上动量守恒.
2.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
(1)m1v1+m2v2=m1v1′+m2v2′,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作用前的动量和等于作用后的动量和.
(2)Δp1=-Δp2,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动量的增量等大反向.
(3)Δp=0,系统总动量的增量为零.
3.动量守恒定律的“五性”
矢量性
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为矢量方程,解题应选取统一的正方向
相对性
各物体的速度必须是相对同一参考系的速度(没有特殊说明要选地球这个参考系).如果题设条件中各物体的速度不是相对同一参考系时,必须转换成相对同一参考系的速度
同时性
动量是一个瞬时量,表达式中的p1、p2…必须是系统中各物体在相互作用前同一时刻的动量,p′1、p′2…必须是系统中各物体在相互作用后同一时刻的动量,不同时刻的动量不能相加
系统性
研究的对象是相互作用的两个或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而不是其中的一个物体,更不能题中有几个物体就选几个物体
普适性
动量守恒定律不仅适用于低速宏观物体组成的系统,还适用于接近光速运动的微观粒子组成的系统
考点二 对碰撞现象中规律的分析
1.碰撞遵守的规律
(1)动量守恒,即p1+p2=p′1+p′2.
(2)动能不增加,即Ek1+Ek2≥E′k1+E′k2或+≥+.
(3)速度要符合情景:如果碰前两物体同向运动,则后面的物体速度必大于前面物体的速度,即v后>v前,否则无法实现碰撞.碰撞后,原来在前面的物体的速度一定增大,且原来在前面的物体速度大于或等于原来在后面的物体的速度,即v′前≥v′后,否则碰撞没有结束.如果碰前两物体相向运动,则碰后两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可能都不改变,除非两物体碰撞后速度均为零.
2.碰撞模型类型
(1)弹性碰撞
两球发生弹性碰撞时应满足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
以质量为m1、速度为v1的小球与质量为m2的静止小球发生正面弹性碰撞为例,有
m1v1=m1v′1+m2v′2
m1v=m1v′+m2v′
解得v′1=,v′2=.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