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课标内容
质量标准
核心素养
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讲述法治使国家更强大的典型事例,表明法治是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列举实例,说明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2.联系依法治国的实际,证实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解决纠纷的好处,表达法治让生活更美好的感悟;归纳违法犯罪的主要种类及其成因,阐明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
3.针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误区,辨析法律与自由的关系,阐明法治保障对提高生活品质的作用;列举生活中立法、执法、司法的实例,阐述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4.描述法治中国的蓝图,阐述法治信仰的价值,提出维护公平正义和法律尊严的行动方案;反思历史经验,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阐释全面依法治国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义。
政治认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运用具体事例展现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依法执政的方式。
科学精神:在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领域辨识各种限制性条件,进行有理有据的研判,做出正确抉择,提出实现目标的合理方案;理性评估个人成长或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阐述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的意义。
法治意识:能够面对复杂情境问题,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多种实例,阐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式;阐述宪法法律至上的道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义。
公共参与:解析公民参与国家立法、政府决策、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的途径和方式;能够面对复杂情景,剖析若干实例,阐释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义和价值。
一、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1.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法律的产生、本质、作用、发展历程
产生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属于历史范畴
本质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作用
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发展历程
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2)中华法系的发展历程
时间
成就
春秋战国时期
我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
西汉时期
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唐朝时
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
2.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1)法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2)法的决定因素
①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②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法的历史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4)法的特征
①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5)法的职能: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
(6)社会主义法的性质: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3.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影响法治建设的因素: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2)成就
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③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判一判
(1)近代中国的一些仁人志士,将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的努力失败了,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拒绝西方国家的法治经验。( )
提示 ×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近代一些仁人志士将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的努力失败了,对于西方法治经验,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符合我国国情的法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