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中政治人教版考向28 我们的民族精神(解析版).docx


高中 高一 上学期 政治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1页167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高中政治人教版考向28 我们的民族精神(解析版).docx
文档介绍:
考向28 我们的民族精神
1.(2022·湖南·高考真题)革命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激发了人们对建党先驱的无限怀念。2021年夏天,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赵世炎等先烈的墓前,堆放着“寄”往百年前的信笺。“***已逝,脊梁仍在。”“自从知道你的故事,我爱上了历史。谢谢你,让我能坐在阳光下读书。”从这些与革命先烈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 )
①现代传媒显示出丰富民族精神的强大功能
②伟大建党精神早已融入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血脉
③即使时代变迁,中华民族精神依然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④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详解】①:现代传媒只是传播文化的手段,并没有丰富民族精神的功能,①排除。
②③:革命题材电视剧激发了人们对建党先驱的无限怀念,“***已逝,脊梁仍在”,表明伟大建党精神早已融入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血脉;即使时代变迁,中华民族精神依然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②③符合题意。
④:人们的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2.(2022·浙江·高考真题)2021年11月,中国刺绣展在波兰多个城市举办。一幅幅精美的刺绣作品,为波兰民众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欣赏中国艺术的窗户受到当地民俗专家和中国文化爱好者的欢迎,被誉为“世界艺术瑰宝”。可见,这些作品( )
①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 ②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尚的
③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载体 ④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③:中国刺绣展在波兰多个城市举办,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这说明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也说明这些作品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载体,①正确切题,③符合题意。
②:材料并未突出时尚性,仅仅阐释了传统文化,②排除。
④:材料并未体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④排除。
故本题选B。
3.(2021·天津·高考真题)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典籍是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重要见证*******总书记说:“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体现中华文化典籍( )
A.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B.是传承史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C.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起决定作用
D.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力量,是中华民族之魂
【答案】B
【详解】A:材料并未涉及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故A不选。
B:“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体现中华文化典籍是传承史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故B入选。
C:中华文化典籍影响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不起决定作用,故C不选。
D: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故D不选。
故本题选B。
4.(2016·江苏·高考真题)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积淀了许多协调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和准则。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 )
A.鲜明的民族性 B.强大的包容性 C.时代的先进性 D.相对的稳定性
【答案】D
【详解】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指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题干体现的是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而非鲜明民族性,A不符合题意。
B: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题干体现的是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而非包容性,B不符合题意。
C: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并非所有的文化都具有时代的先进性,而且题干体现的是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而非时代的先进性,C不符合题意。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是指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由题干可知“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又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融入新的内涵,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D正确。
故本题选D。
5.(2021·河北·高考真题)博览典籍故事,读懂典籍思想。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热播的《典籍里的中国》,曾演绎了一场《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两位科学家跨越300余年、共筑“禾下乘凉梦”的奇妙故事。这个故事打动了观众,也让《天工开物》中“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一语更加深入人心。可见(

①科学家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