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评估检测(十五)
(第十五单元 文化与传播)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以下诸子及其思想。对应准确的是 ( )
A.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韩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墨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D.庄子—权制独断于君则威,民信其赏则事功成
【解析】选A。春秋时期崇德的思想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故选A;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排除B;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排除C;商鞅主张“权制独断于君则威,民信其赏则事功成”,排除D。
2.有学者指出,中华文化的认同需要三个条件:经济政治基础、天下一家的观念和代代相承的教育体系。据此理论,秦代推动中华文化认同的措施是 ( )
A.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B.焚烧诗书、严刑酷法
C.“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D.建立完善的户籍制度
【解析】选A。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推行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的措施,强化了民众对秦朝的认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故选A;焚烧诗书、严刑酷法加强了秦王朝的统治,但并未推动文化认同,排除B;“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强化了秦朝的统治,与文化认同无关,排除C;户籍制度是为加强对人民的控制,而非推动文化认同,排除D。
3.读明末相关著作及内容介绍
汤若望译《远镜说》
介绍望远镜的制法和机械原理
王徵《新制诸器图说》
论述机械的制造方法和机械原理
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
介绍西方农田水利,讲述水利知识及水利器械的构造与原理
这些著作的出现,说明 ( )
A.传统科技总结性著作出现
B.士人普遍形成开放观念
C.四大发明影响西方近代科学
D.西方科技知识引入中国
【解析】选D。望远镜的制法和原理、机械的制造方法及原理以及西方的农田水利相关技术都说明当时西方科技进入中国,故选D;材料翻译的是西方科技著作,而不是中国传统科技总结性著作,排除A;“普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材料信息不涉及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对西方近代科学的影响,排除C。
4.在儒家观念中,服装为礼仪之基础。佛教传入后,原本布幅裹身、袒露肩臂的服装形制不断变化
,至唐朝时期发展为与世俗服装相近的交领右衽、两袖俱全的款式。这一变化说明 ( )
A.佛教服饰开始走向世俗化
B.佛教逐渐同儒家思想融合
C.唐朝文化的包容与开放性
D.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倾向
【解析】选D。据材料信息可知,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世俗服装相近,结合我国儒家观念中服装为礼仪之基础可知,佛教传入后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佛教服装与世俗服装相近的款式,并非走向世俗化,排除A;材料主旨是服装的变化,不是思想的融合,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佛教文化本土化倾向,并不是中华文化的特征,排除C。
5.《周易·系辞上》说,圣人行事的准则,是“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材料反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是 ( )
A.民本思想 B.天人合一
C.崇德尚贤 D.和而不同
【解析】选B。据材料“与天地相似……乐天知命”可知材料强调言行举止要与天地之道相符,体现了古人的天人合一思想,故选B;据所学民本思想是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而材料中没有涉及人民问题,排除A;据所学崇德尚贤是尊重有才能的人,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据所学和而不同是孔子的一种待人方式,与材料主旨不符
,排除D。
6.汉唐中国遵循古代文化秩序与政治秩序叠合的理想形态,在中国与四邻的关系中,形成一个多重同心圆网络,中国居于中央,编织列国于四周。这一网络的形成根源于 ( )
A.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B.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册封朝贡制度形成
【解析】选B。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凭借强大的综合实力向周边辐射,形成了稳定的东亚文化圈,东亚文化圈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对周边国家的思想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使得儒家文化具备如此强大影响力的根本原因则是中国的农耕文化,它在封建经济下产生了强大的国力,因此,形成材料所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