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温馨提示:本试卷包括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祝同学们考试顺利! 第I卷 注意事项: 1.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 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D符合题意;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A错误;据材料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属于各学派的主张,不代表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B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C错误。 2. 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唐初,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了 A. 中央的控制力逐渐减弱 B. 农民徭役负担逐渐加重 C. 农民人身控制逐渐放松 D. 土地兼并之风逐渐杜绝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故选C;材料中赋税制度的变化,与中央的控制力减弱无关,排除A;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不能体现农民徭役负担加重,且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减轻了农民徭役负担,排除B;D项中“杜绝”表述太绝对,错误。 3. 宋初,“一批批出身寒微的儒士通过科举的途径进入权力核心阶层,出将入相,为国效命”,“其从政的主体精神是‘进也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风有异于前代”。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A. 科举制的不断完善 B. 宋代中央集权政治的进一步强化 C. 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 D. 理学被统治者推崇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一批批出身寒微的儒士通过科举的途径进入权力核心阶层,出将入相,为国效命”体现了北宋选拔了大批文官,“出将入相”体现了对文官的重视,故C正确。材料没体现科举制不断完善的措施,排除A。材料没涉及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排除B。宋初,统治者还没有推崇儒学,程朱理学提出后,儒学才受统治者推崇,排除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把握,抓住关键词“一批批出身寒微的儒士通过科举的途径进入权力核心阶层,出将入相,为国效命”。“出将入相”就是重视文官的作用。 4. 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