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 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解析】选A。东汉末年到西晋时期战争频繁,政局动荡不安,造***口大量减少。
2.作为一个刚刚立国的王朝,西晋应该是很有生命力的,但它却迅速地走向败亡,这是开国皇帝司马炎所不能料到的。西晋王朝败亡的主要原因是 ( )
A.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B.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C.统治者横征暴敛,赋税、徭役繁重
D.宦官外戚交替专权,政治黑暗
【解析】选A。西晋王朝灭亡的内因是王室混战(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外因是少数民族进入中原,逐渐掌控了时局,西晋因内外交困而亡,故A正确。
3.晋室南迁后,上层士族通过九品中正制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 )
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解析】选A。据“上层士族通过九品中正制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可知豪强大族通过九品中正制把控了选官权力,体现了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的消极影响,不能体现古代政治制度的进步,排除B;考试选官制度的确立是在隋唐时期,排除C;D与题意不符,排除。
4.魏晋时期,在物质生活上崇尚奢华,讲究打扮,甚至“熏衣剃面,傅粉施朱”的社会阶层是 ( )
A.士族 B.外戚 C.皇族 D.宦官
【解析】选A。魏晋时期,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是士族,政治上拥有特权,经济上实力雄厚,生活****俗上,无不傅粉施朱,故A符合题意;外戚指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皇族指与皇帝有血缘关系的宗族;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故B、C、D不符题意。
5.《史记》《汉书》的本纪和人物传大都开门见山,直述人物言行。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纪传体史书,不仅在传首载明其祖、父等先世的官阶、履历,还在传末详述其子孙。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
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
B.史书编写体例的革新
C.门阀士族制度的盛行
D.思想活跃局面的形成
【解析】选C。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编写注重历史人物的家世背景,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门第,这影响到史书的编写,故C正确;
题干没有反映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纪传体史书在不同时代的编写差异,B排除;题干未反映思想活跃局面的形成,D排除。
6.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 )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方和北方相比,社会相对安定
【解析】选C。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的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选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社会相对安定是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D。
7.(2021·宁波模拟)《资治通鉴》有载:“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混水)击之。……秦兵遂溃……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死者什七、八”。这场战役 ( )
A.成就了晋国的春秋霸业
B.激发了秦国的商鞅变法
C.加剧了北方的民族矛盾
D.加速了南北的统一进程
【解析】选C。根据“谢玄”“秦兵”“晋兵”等信息可知,材料描写的是淝水之战,这场战争后,强大的前秦政权崩溃,加剧了北方的民族矛盾,故选C。
8.(2021·绍兴模拟)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文明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们不仅要了解汉族人和汉族王朝的历史,也要了解少数民族历史和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各个王朝或政权的历史。下列有关史实表述错误的是
( )
A.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B.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在淝水之战中败于东晋
C.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进行改革,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D.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被北齐、北周取代
【解析】选A。依据所学,西晋被灭后进入的是东晋十六国时期,故A错误,符合题意;383年,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交战,东晋以少胜多,前秦失败,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由于平城偏北的地理位置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