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评估(二十)(第二十单元)
(40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而周朝所分封的诸侯中,周王称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姓的为伯舅、叔舅。这表明西周分封制
( )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B.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C.强化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推动家天下局面形成
【解析】选B。西周分封制下,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异姓诸侯包括姻亲等,说明分封制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故B正确。A“实现了”表述错误,分封制下地方具有独立性,故排除;西周尚未形成君主专制统治,故C错误;家天下局面早在夏朝时已经形成,故D错误。
2.宋代中央官僚机构的设置中出现主民政的中书门下、主军政的枢密院、主财政的三司,以及官、职、差遣的分离。这种体制 ( )
A.显示出理性精神 B.结束了藩镇割据
C.强化了中央集权 D.体现了文人治国
【解析】选A。由材料可以看出宋代中央官僚机构的设置既相互补充又相互制约,体现出设官分职体制中的理性精神,A正确;结束藩镇割据是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B错误;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文人治国的信息,D错误。
【加固训练】
南朝的要藩重镇,大抵委以皇子镇守;中央三省长官人选,出现了士族比例下降、宗室外戚比例上升的情况,二者权势互为消长。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抑制统治阶层争权夺势
B.彰显皇室地位
C.防止大权旁落于异姓
D.加强皇权专制
【解析】选D。材料反映两方面信息,一是皇子镇守重要藩镇,有利于防止地方形成割据势力;二是中央三省长官人选重用宗室外戚,削弱士族势力。两方面信息综合起来分析可知,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专制,故D正确。“彰显皇室地位”也是为加强皇权服务的,故B应排除;材料中措施不可能达到抑制统治阶层争权夺势的目的,故A错误;题干“宗室外戚”包括异姓,故C不符合材料信息。
3.明初,朱元璋在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 ( )
A.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
B.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
C.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D.缓和了君相之间矛盾
【解析】选C。材料中废丞相,权分六部,皇权进一步加强,更加缺乏约束,不能保障皇帝决策的正确性,A错误;材料说明六部可参与大政、大狱的研究,没有体现六部权力范围的扩大,B错误;“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导致办事效率低下,
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C正确;朱元璋废丞相,宰相制度宣告结束,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D错误。
4.明朝洪武年间,都察院下设13道监察御史,职纠内外官员。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这一官职的设置 ( )
A.以大驭小体现古代政治特色
B.开启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制
C.是制约相权膨胀的理性措施
D.是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
【解析】选D。材料中“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体现的是以小驭大,A错误;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制秦汉时期已经出现,如汉代的刺史,B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御史职责主要是监察官员,不是制约宰相权限,C错误;监察官员是皇帝的耳目,监察御史官阶低但职权大,是皇权延伸的表现,是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产物,D正确。
5.有学者认为:希腊诸邦,虽有它们共同的文化,却从没有它们共同的政治组织。“没有它们共同的政治组织”反映了希腊 ( )
A.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
B.小国寡民的城邦特征
C.人民主权的政治特点
D.轮番而治的政治特点
【解析】选A。材料“却从没有它们共同的政治组织”说明希腊诸邦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体现的是城邦各自独立的特点,A正确。B没有反映材料的内涵,C、D属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6.1787年初麦迪逊致信华盛顿说,“州的独立与自尊自大,是这个国家的祸根”“除非把各州统统消灭,并将它们全部联合到一个巨大的社会里,否则就不能铲除这一祸根”。对此,后来解决的方案是 ( )
A.取消各州的自治权
B.采取三权分立原则
C.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D.建立美利坚合众国
【解析】选C。依据1787年宪法,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故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没有涉及中央机构,故B错误;据材料可知,麦迪逊认为松散的州不利于国家统一,1787年宪法中确立了联邦制,规定联邦政府的权力要高于各州的权力,故C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