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评估(二十二)(第二十二单元)
(40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jí)之”;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并产生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这反映出先秦时期 ( )
A.神权统治的思想根深蒂固
B.统治阶层等级意识淡薄
C.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萌发
D.儒学深受天人感应影响
【解析】选C。根据材料“有夏多罪,天命殛(jí)之”“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可知,先秦时期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逐渐萌发,故选C;材料强调的不是神权统治的思想,而是人民的意志,排除A;先秦时期统治阶层内部等级森严,排除B;儒学深受天人感应影响是在西汉时期,排除D。
【加固训练】
春秋时期,郑国初铸刑书时,晋国保守贵族叔向致信于郑国执政子产,指出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子产则回答说这是时势发展的必然。这反映出当时 ( )
A.礼乐文化秩序遭到破坏
B.传统治国方式出现调整
C.法家法治主张受到重视
D.贵族阶层特权得到强化
【解析】选B。材料中晋国保守贵族反对铸刑书,体现了德治与法治之争,说明传统利用礼乐制度管理国家的模式发生变化,B正确。
2.(2021·邯郸模拟)夏、商两朝,“天命”“天罚”思想盛行于世;西周提出了“敬天保民”“以德配天”的口号和“明德慎罚”的思想;春秋战国“非儒即墨”;从秦朝法家学说大行其道,到汉朝中期“引经入狱”。这一变化历程从本质上反映了 ( )
A.古代社会形态缓慢演进
B.古代法制思想的流变
C.神权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D.德治具有久远的传统
【解析】选B。从夏、商时期的“天命”“天罚”思想、西周的“明德慎罚”、“春秋战国‘非儒即墨’”“秦朝法家学说大行其道”到“汉朝中期‘引经入狱’”可知,我国自古以来注重以法治国,这一变化历程反映了我国古代法制思想的演变,故选B;题干不能反映古代社会形态演进缓慢,排除A;题干没有反映官僚政治的信息,排除C;题干表明法治具有久远的传统,排除D。
3.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可以将《诗》《书》《礼》《易》《春秋》,特别是《春秋》中所集中体现的封建伦理观念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 ( )
A.“五经”收录了大量法律文献
B.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
C.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
D.汉代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春秋决狱”是指官员审判案件时,可以将五经,尤其是《春秋》中集中体现的封建伦理观念作为判案依据,表明儒家的伦理和思想主张在当时已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B正确;“五经”是儒家经典,并未收录法律文献,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司法审判的影响,不是依法治国,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代司法审判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不是人文色彩,D错误。
4.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这一现象表明
( )
A.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
B.古代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
C.历代王朝都以孝廉为选官标准
D.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
【解析】选B。材料强调儒家思想中的“孝”,反映了封建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故B正确;材料中主要强调儒家思想中的“孝悌”,西周礼乐制度中强调的是世袭制和等级制,没有孝的内容,A排除;历代王朝并不是全以孝廉为选官标准,科举制以考试为标准,C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道德与法律融为一体,故D排除。
【拔高训练】
张集馨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说“绅士居乡者,必当维持风化,其耆老望重者,亦当感劝闾阎,果能家喻户晓,礼让风行,自然百事吉祥,年丰人寿矣”。材料说明 ( )
A.清代重视基层教化与文化发展
B.中国清代乡村实行宗族自治
C.清代儒家思想在乡村实现普及
D.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受到冲击
【解析】选A。古代乡绅是地方管理的核心,代表着一方的风气和文化,他们在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责任,同时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礼让风行”说明清代政府重视文化建设,故A正确;古代皇权不下县,实行的是乡绅治理,故B错误;地方实行乡绅治理,并不是儒家思想在乡村实现普及,故C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政府对于地方治理措施,并不是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受到冲击,故D错误。
5.清朝入关以后,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设置律例馆,进行全面的立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