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评估(三十二)(第三十二单元)
(40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表明,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据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征是( )
A.“漫天星斗” B.“多元一体”
C.“本土多元” D.“兼容并蓄”
【解析】选C。材料“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于本土多地区,体现了“本土多元”特征,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漫天星斗”的特征,故A排除;材料也未涉及“多元一体”的信息,故B排除;“兼容并蓄”表现为兼收吸取其他文明,材料并未体现,故D排除。
2.孔子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充分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求助外在的传统礼仪,主张“克己复礼”。这表明孔子的思想 ( )
A.重视宣传三代成就 B.具有浓厚传统色彩
C.注重借鉴外来成果 D.形成完整系统体系
【解析】选B。通过题干中孔子思想“充分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并且主张“克己复礼”,说明孔子思想有比较浓厚的传统色彩,故选B;孔子吸收三代思想在于规范当时失序的社会秩序而非宣传三代成就,排除A;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属于外来成果,排除C;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奠基人,在当时孔子的思想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体系,排除D。
3.南朝时,梁武帝“少时学周孔”“中复观道书”“晚年开释卷”;陶弘景一手创立了道教的神仙世界
,却在晚年宣称自己是胜力菩萨下凡。这反映出当时
( )
A.文化信仰的多元化 B.儒学受到严重冲击
C.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D.政府注重道德教化
【解析】选A。材料中,梁武帝先是尊崇儒家思想,中年信道教,晚年学****佛教;陶弘景先是信仰道教,后是信仰佛教。材料说明了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教的盛行,体现了文化信仰的多元化,故本题选A。B不能体现材料主旨,排除;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末年,排除C;D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
4.宋仁宗无子,在讨论预立储君(太子)时,大臣希望后宫能提出些建议,仁宗却说:“这些事怎么能让妇人知道呢?让中书决定就行了。”这说明宋代 ( )
A.程朱理学已成为当时官方哲学
B.中书掌握了最高决策权
C.后宫妃嫔对政治决策几无影响
D.纲常思想影响政治运行
【解析】选D。材料核心信息:皇帝反对后宫参与预立储君事宜,即纲常思想影响政治运行,故答案为D;程朱理学成为当时官方哲学是在南宋以后,A排除;中国古代掌握最高决策权的是皇帝,B排除;材料主旨是皇帝不让后宫参与政治决策,不是影响大小的问题,C排除。
5.宋明理学家“批判佛教的形式,却把其精髓纳入儒学内部”“捍卫的是正统儒学的尊严,却利用了佛教的哲学思辨的智慧”。这表明,在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 ( )
A.佛教曾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儒佛思想在互补中出现融合
C.佛教能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D.儒学正统地位一度出现动摇
【解析】选B。材料表明,在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理学家们在批判中接受了佛教的价值观念,儒佛互补,直至佛教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B正确。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本土化趋向虽明显,但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A错误;C材料不能体现;儒学正统地位在这一时期并未发生动摇,D错误。
6.(2021·合肥模拟)有学者认为明朝后期的人文主义思潮以王艮、李贽等人为代表,他们反对封建礼教,要求行为自由;鼓吹人欲、私欲,要求物质利益;肯定心性无别,要求贵贱平等。这一思潮 ( )
A.属于西学东渐的产物
B.强调了人的主体意识
C.是对理学思想的创新
D.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
【解析】选B。王艮、李贽的思想是传统思想活跃的表现,而非来自西学,不属于西学东渐的产物,故排除A;根据“要求物质利益;肯定心性无别,要求贵贱平等”可知明朝后期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了人的主体意识,故选B;王艮、李贽的思想是对理学思想的反叛,而非创新,故排除C;他们的思想主要表达了对人的重视和肯定,没有表达民主政治诉求,故排除D。
7.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经译文屡遭改动,如,“丈夫供养妻子”改成了“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改成了“妻子敬其丈夫”。这种现象反映了
( )
A.佛教思想遭到了士人抵制
B.理学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
C.佛教借助儒学实现中国化
D.儒学吸收了佛教基本教义
【解析】选C。根据材料“丈夫供养妻子”变成了“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