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评估(十七)(第十七单元)
(40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有学者指出:“在1914年以前,所有欧洲的大国都处在富有侵略性的民族国家主义情绪的状态中,而且越来越趋向使用战争手段解决问题。德国政府只不过是这场普遍性的运动的引导者而已。”该学者的观点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B.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有明显的帝国主义特征
C.德国不应承担战争责任,因为并不是它发动了大战
D.德国应该受到谴责因为它利用民族情绪侵略他国
【解析】选B。根据材料不难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大国在民族国家主义情绪推动下进行的富有侵略性的战争行为,旨在重新瓜分殖民地,具有帝国主义特征,故B正确。
2.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积极申诉收回胶州湾和胶济铁路的要求,并多方论证其应归还中国的观点。英、美、法等国代表认为“所请理由极为充分”。这一外交努力( )
A.表达了维护国家主权的要求
B.改变了弱国外交形象
C.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全力支持
D.成功解决了山东问题
【解析】选A。根据材料“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积极申诉收回胶州湾和胶济铁路的要求,并多方论证其应归还中国”,这反映出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积极要求
,故A正确;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的弱国外交形象并没有改变,并且其维护国家主权的要求也没有实现,故B错误;题干只是提及了“英、美、法等国代表认为‘所请理由极为充分’”,并没有说中国的要求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全力支持,故C错误;在巴黎和会上,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没有成功解决山东问题,故D错误。
3.《凡尔赛条约》在国际关系的土壤中埋下了会滋生出罪恶的种子,主要是指
( )
A.美国利益未得到满足,反对该条约
B.德国受到严厉制裁,民族复仇主义情绪滋长
C.该条约损害中国权益,中国代表团拒约
D.日本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势力受到削弱
【解析】选B。《凡尔赛条约》的核心是制裁德国,这必然引起德国的反抗,B符合;“美国利益未得到满足,反对该条约”未体现,A排除;“该条约损害中国权益,中国代表团拒约”不是题干主题,排除C;“日本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势力受到削弱”表述错误,D错误。
4.1921年8月11日,美国向英、法、意、日、中五国发出正式邀请。邀请书指出,须有要求和平的意愿并消除国家间误会……因而在对太平洋及远东有关问题的讨论中应该遵循尊重友谊、去除争端的原则,英、法、意、中等国当即表示同意,美国发出邀请的主要意图是( )
A.减轻巨额军费开支造成的沉重经济负担
B.平息中国人民反帝怒潮,充当和平使者角色
C.通过外交手段重新确定远东太平洋地区统治秩序
D.牵制日本扩张,与英国共享亚太地区领导权
【解析】选C。美国召集英、法、意、中等国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主要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实力壮大,它要在东亚宰割中国和抑制日本,“减轻沉重经济负担”“平息中国人民的反帝怒潮,充当和平使者的角色”不是其主要目的,故A、B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召集英、法、意、中等国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主要目的在于重新确定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故C正确;牵制日本扩张,与英国共享亚太地区领导权只是其目的的一部分内容,故D错误。
5.十月革命后,列宁说:“我们有权自豪,而且我们确实很自豪,因为我们有幸能够开始建设苏维埃国家,从而开创全世界历史的新时代,由一个新阶级实行统治的时代。”材料中的“新时代”是指( )
A.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B.在俄国开辟出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C.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社会主义
D.不再参加帝国主义战争
【解析】选C。要想理解“新时代”,必须弄清楚十月革命前后世界历史的变化。革命前,是资本主义统治世界,革命后,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时代,故选C。
6.1918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这说明苏维埃政权( )
A.已把农民视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
B.确定武装对抗是处理内政的方针
C.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
D.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目的是过渡到社会主义,是通过妥协让步来维护工农联盟,是“农民的布列斯特”,故C正确,A、B错误;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指的是斯大林模式,D错误。
7.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