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高中历史第4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和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教案.doc


高中 高二 下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6页387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高中历史第4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和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教案.doc
文档介绍:
第4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和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程标准
1.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2.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1.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1)兴衰:曹魏时,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2)内容
①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②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3)实质: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隋唐:科举制
(1)形成
①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
①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②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作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科举制度的进步性
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
二、三省六部制
1.魏晋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
确立
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职权
中书省
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门下省
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
尚书省
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特点
(1)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2)群相制: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3)政事堂:宰相会议召开的地方叫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影响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特点
三省六部制的制度优势
(1)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提高了唐朝的办事效率。
(4)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三、赋税制度
1.魏晋时期:租调制
(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2.唐初:租庸调制
(1)内容: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唐代租庸调制的历史进步性
(1)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劳动积极性也有所提高。
(2)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3)政府的赋税收入得到了保障。
(4)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3.唐后期:两税法
(1)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2)目的:解决政府财政困难。
(3)内容
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影响
①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两税法的利弊影响
两税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护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但地主千方百计地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使农民的负担更加沉重。
赋税制度沿革的实质
赋税制度的沿革取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水平,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图解史实】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三教并立
(1)道教:本土宗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2)佛教:外来宗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学的精髓,渐趋本土化。
(3)儒学: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代:三教并行。道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