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提升
一、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
1.由空想到科学: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科学理论。
2.由理论到实践:1871年法国爆发了巴黎公社武装起义,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个政权。
3.由理想变成现实: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4.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和亚洲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一国胜利发展到多国胜利。
5.由一种模式发展到多种模式:相当长的时间内主要是苏联模式,各国也纷纷效仿或力图突破这一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1.重商主义:产生于16世纪中叶,盛行于17-18世纪中叶。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展开对外贸易垄断,通过提高关税税率等保护国内市场。这是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2.自由主义: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提倡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盛行于19世纪中后期,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3.凯恩斯主义: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反对自由放任,又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映了垄断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形成于罗斯福新政中,二战后在资本主义世界大规模推行。
4.混合经济政策: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调整了经济政策
,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步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经济政策。
三、“斯大林模式”反映出政治、经济、思想的特点
1.从经济角度看:“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且影响到苏联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多领域。
2.从政治角度看:斯大林体制下,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阻碍苏联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3.从思想角度看:“斯大林模式”下,缺乏民主思想,封建专制思想残余浓厚;农民的小农意识浓厚,不利于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高度的思想文化专制,阻碍了苏联的思想文化的发展,导致思想僵化。
四、20世纪世界三大经济体制调整的比较
名称
比较
苏俄新经济政策
美国罗斯福新政
中国改革开放
不同
背景
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一些地方发生叛乱
美国遭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阶级矛盾尖锐,经济受损严重
“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家经济濒临崩溃,工作重心亟待转移
内容
以农业为核心,涉及工业、流通、分配等领域
以工业为核心,涉及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福利等领域
先农业后工业,全面改革
特点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国家干预经济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作用
改善了工农联盟,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遏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