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高中历史模块检测卷一 政治史模块B卷(word版含解析).docx


高中 高二 下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21页38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高中历史模块检测卷一 政治史模块B卷(word版含解析).docx
文档介绍:
模块检测卷一 政治史模块
B卷 滚动提升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灭商后,推行分封制,如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封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封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封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封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分封制
A.改变了中原地区的落后面貌
B.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
C.使最高统治者权力高度集中
D.确立了王室贵族的特权政治
3.中国古代的“乡里”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乡里体制渐趋成型,举凡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承担,被称为“治民之基”,由此可知,秦汉“乡里”
A.属于地方自治机关
B.职官由中央直接任免
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
3.魏晋时期,州刺史一般均兼任军职,或由都督兼领刺史,或由刺史兼任将军。不领军职的刺史称为“单车刺史”,不仅权责有限,而且为世俗所轻,到南北朝时被取消。这反映出
A.战争体制的需求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门阀势力的形成 D.监察制度的异化
4.唐代招生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宋代招生可招庶民的俊异者。这一变化有助于
A.皇权向社会基层扩展
B.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
C.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
D.强化基层百姓德行修养
5.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
A.宋朝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徽宗废除
C.商业发展严重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
D.商品经济的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
6.明代六部不必听命于内阁,而内阁非六部不能行事,于是内阁力图控制六部,六部则钻内阁没有法定地位和权力的空子,阁部内经常互争雄长。明代阁部互争的历史背景是 (  )
A.中枢决策与执行权力的分开
B.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C.宰相制度已正式被皇帝废除
D.中央集权程度的提高
7.雅典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辩论,最后采取举手或投票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就不能随意更改,即公民大会的决议是“最后的裁断,具有最高的权威”。这体现了古代雅典 (  )
A.政治体制的局限性
B.民主政治的直接性
C.政治运行的高效率
D.民众参政热情高涨
8.罗马法的“取得时效”制度是指持续占有使用他人之物,经过法定期间而取得对该物的所有权。根据《十二铜表法》的规定,“取得时效”的使用人必须是罗马市民,外邦人不得适用。这一规定表明 (  )
A.贵族掌握了财产特权
B.罗马帝国排斥外来民族
C.法律保护公民财产权
D.万民法具有较高实用性
9.在道光时代人们的眼中,领事裁判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当时人们(  )
A.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
B.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
C.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D.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
10.1871年沙俄侵占清朝西北重镇伊犁,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面临来自陆、海防务的双重威胁,李鸿章主张加强海防,左宗棠主张加强塞防。与传统的“重陆轻海”思想相比,“塞防”与“海防”之争的出
现 (  )
A.有利于实现“自强”和“求富”
B.使清政府重视学****西方制度
C.表明近代海权意识增强
D.改变了清政府被动挨打局面
11.庚子变乱后清政府内部讲“民主”、骂“专制”不再敏感,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分歧已不是民主不民主,而是排满不排满了。这是因为 (  )
A.民主共和成为政治共识
B.清朝的专制不得人心
C.反满兴汉已经深入人心
D.革命派和立宪派妥协
12.(2020·黄冈模拟)据统计,仅1937-1938年,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到***去的知识青年就达2万多,先后经各种途径奔赴根据地的大学生、学者、文学家和艺术家以及外国专家、华侨等共有6万多,远超1937年初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总数(4万)。这反映出当时 (  )
A.抗日救亡成为国民的普遍追求
B.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明显扩大
C.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得到空前的认同
D.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的教育思想
13.据统计,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当时人民提出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  )
A.解放区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