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高中历史专题08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


高中 高二 下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20页557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高中历史专题08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
文档介绍:
专题八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内容目录:
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农业
第二节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第三节 古代中国的商业
第四节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古代经济时空坐标】
古代中国的农业
一、生产模式——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
一定面积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耕作技术、注意灌溉、施肥、节气,因地制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1.耕作工具
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两汉时期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了犁壁。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
隋唐时期
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我国耕犁已经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2.耕作技术
春秋战国
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西汉
赵过推行代田法,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魏晋南北朝
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
宋朝以后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到江浙地区,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区形成了一年三熟制
3.灌溉技术
水利工程
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代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唐朝的筒车、宋朝时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期的风力水车等
二、经营方式——从“千耦其耘”到男耕女.
1.集体劳动
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春秋形成,战国确立。
(1)背景:
铁犁牛耕的出现和使用(根本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生产关系);
各国变法的推动,采取重农政策。
(2)内容: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3)地位: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4)特点:
分散性: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落后性: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
脆弱性: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容易破产。
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5)评价:
积极方面
①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和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
③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是古代中国文明成就的基础
④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方面
①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
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③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3.庄园经济
土地来源
古代中国的庄园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威胁、欺骗、敲诈、权威、买卖、强占等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形成大土地私有制
经济形态
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庄园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布置庄园,使耕种与纺织等手工业结合,把庄园建成一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
剥削方式
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一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部曲”等
管理形式
中国古代庄园主对依附农民行使的是一种以族权为表现形式的政治权力,没有司法管辖权,唐代以后庄园主对庄园劳动者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削弱
三 、古代经济重心的变迁——由北方到南方
1.原因
(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牛耕在南方地区得到推广。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东晋),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过程
特征
南移的表现
魏晋以前:基础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楚、吴、越等对江南有所开发。秦汉时期,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魏晋南北朝: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兴修了很多农田水利,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两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隋唐五代:开始南移
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至唐朝后期,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扬州的经济地位超过长安和洛阳。“安史之乱”以后,形成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
两宋:最终完成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农业已超过北方,经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