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评估(十三)(第十三单元)
(40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0·烟台模拟)早在15世纪以前,欧洲与亚洲的中国、印度及东南亚等地就有贸易往来,通过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之手,经陆路从东方辗转输入的商品如香料、樟脑、丝绸等比12世纪初的成本增长了10倍,这严重影响了欧洲商人的利益。这说明新航路开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西欧国家经济利益的影响
C.中印往来影响东西方贸易
D.欧洲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
【解析】选B。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新航路开辟之前,东西方之间的贸易控制在阿拉伯人和意大利人手中,欧洲商人支付的成本非常高,影响到了欧洲商人的利益,所以新航路开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西欧国家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需要,故B正确;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对黄金的追求都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但材料未体现,排除A、D;主要是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影响了东西方贸易,不是中印往来,排除C。
2.佛罗伦萨的地理学家托斯坎内里曾按照地圆说理论绘制了“世界地图”,将中国和印度的位置确定在大西洋的彼岸,使人们相信,从欧洲出发向西穿越大西洋,就可以到达东方。该地图( )
A.取得了基督教会的支持
B.得到了中国皇帝认可
C.为欧洲探险家提供动力
D.为欧洲宗教改革助力
【解析】选C。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地圆说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和麦哲伦认为从欧洲西航也可直达东方,所以地理知识的进步为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创造了条件,故C正确;A错误,地圆说冲击了教会长期鼓吹的地球和万物是由上帝创造的观点,遭到了基督教会的反对;B错误,古代中国人长期信奉“天圆地方”的地理观,地圆说不能获得中国皇帝的认可;D错误,此时地圆说尚未得到证实,并未直接推动宗教改革运动。
3.哥伦布在《航海日记》中写道:“两位陛下(指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由此可知,哥伦布团队( )
A.熟悉东方文化 B.已经发现美洲
C.接受地圆说 D.经济实力雄厚
【解析】选C。从材料可以看出哥伦布认为一直向西走能够找到印度,说明哥伦布相信地球是圆的,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哥伦布对地圆说的支持,没有说明他熟悉东方文化,排除A;此时哥伦布开始进行新航路开辟和探险远航,还没有发现美洲,排除B;哥伦布团队本身的经济实力都来源于西班牙王室的支持,D是对材料的误读,排除。
【拓展延伸】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船队穿过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完成环球航行,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标志。
4.(2020·东营模拟)新航路开辟后,西欧人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开辟了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其中到达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航海家是( )
A.卡伯特父子 B.塔斯曼
C.德雷克 D.巴伦支
【解析】选B。根据所学内容可知,1642-1643年,荷兰人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故B正确;A、C、D与题意内容不符,排除。
5.巴勒克拉夫在《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中说:“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进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怀揣着传播基督教和对贵金属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文中迈入大洋走在前列的国家是( )
A.英国、法国 B.荷兰、意大利
C.英国、荷兰 D.西班牙、葡萄牙
【解析】选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班牙、葡萄牙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这两个国家率先进入大洋,进行了新航路开辟。由此可知,D符合题意;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都不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故A、B、C错误。
6.据记载,在整个18世纪,西欧从中国输入的茶叶翻了几倍,价值达到1.8亿两白银,其中英国人的消费占据了一半以上。推动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
A.中国自然经济抑制了进口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
C.清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重视
D.西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选B。由材料“整个18世纪”的时间信息可知,由于殖民扩张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展,亚洲商品不断在欧洲市场出现,故B正确;由材料“西欧从中国输入的茶叶
”可知强调的是出口而非进口,排除A;18世纪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中期,排除D。
7.(2020·大连模拟)“哥伦布大交换”也被称为“大交流”,是指哥伦布在航行至美洲以后,一个包括动物、植物、文化、人群、传染性疾病和思想在美洲、非洲及欧亚半球之间的广泛交流。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