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一、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古代中国教育:
(1)形式:先秦时期“学在官府”,后来官学与私学成为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2)概况。
①官学:汉代的太学、西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汉代开始设置地方官学。
②私学。
春秋时期
私学产生
唐朝
私学进一步发展,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宋代
书院产生和发展,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朱熹所撰的学规对后世产生长久影响
(3)作用:官学和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传承了古代典籍;推行了科举考试。
2.近代大学教育:
(1)概况。
世
界
法国
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德国
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和研究结合在一起
美国
大学倾向于世俗化和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中
国
京师大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机关
清华大学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2)作用:大学成为近代以来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3.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发展:
(1)新中国成立初期:①收回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②1949年底,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③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④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考制度恢复。
(4)改革开放后:①1983年,***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②20世纪90年代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③各类教育加速发展。
4.作用:
(1)学校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印刷书的诞生
1.发展历程:
时间
概况
约公元前30世纪
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公元前5世纪前后
中国最早的书籍——简策和帛书
东汉
蔡伦改进制成“蔡侯纸”,大大促进文化的传播
北宋
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
约15世纪中叶
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印刷书的诞生
2.意义:
(1)印刷书的诞生具有革命性的转变。
(2)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
(3)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图书馆的成长及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图书馆的成长:
(1)世界:①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②19世纪下半叶,近代西方出现了公共图书馆,面向所有人开放。
(2)中国:①中国古代有官藏和私家藏书之分;②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③新中国成立后改称“国家图书馆”。
(3)职能:保存古籍,服务于公众。
2.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通过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的发展,认识这些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培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素养。
二、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因:
(1)历史遗迹是文化传承依托的载体。
(2)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历经数千年创造的文化财富。
(3)文化遗产年久腐变受到严重威胁。
(4)社会和经济条件的变化使文化遗产愈益恶化。
2.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
(1)古代世界保护的措施。
①欧洲各国的皇室、贵族和教会收藏艺术珍品和宗教遗物。
②中国历代帝王、达官贵人和民间收藏家十分重视收藏各种器物、字画、书籍等。
③中国形成了针对古代器物进行分类、著录的金石学。
(2)近现代文化遗产立法保护。
①1834年,希腊针对古迹保护制定了法律。
②1964年,通过《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这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强调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有着深远意义。
(3)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
时期
概况
清政府
1906年,清政府颁布《保存古物推广办法》
南京国
民政府
1930年设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存法》
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后
①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
②196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