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6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
1.成功的探索:
(1)政策指导——中共八大(良好开端)。
①召开背景: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正确分析当前的形势和存在问题,制定党和国家的基本任务。
②主要内容:
a.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b.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历史影响: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双百”方针:1956年4月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为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1957年)。
提出
1957年春,***提出
内容
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影响
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接着全党开展了
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
2.两大失误:
(1)错误指导: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具体表现。
①“大跃进”运动(1958年):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以“大炼钢铁”为中心,高指标、浮夸风。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公社规模和经营范围大;二公:集体化、公有化程度高。
(3)评价。
①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②1959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3.政策调整:
(1)目的:克服困难,从1960 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2)过程。
1960年冬
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962年
召开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了重要成果
1962年下半年至
1965年
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1964年
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196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也是全面建设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是正确和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
立足唯物史观认知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
二、“文化大革命”(1966年春夏—1976年10月)
1.背景:
(1)20世纪60年代中期,***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
(2)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过程:
3.性质: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通过时空观念掌握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1949—1976年)
1.表现:
(1)工业上。
①从“一五”时期起到“四五”时期,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大规模三线建设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
(2)科技:我国成功地爆炸了***、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
(3)农业上: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教育、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蓬勃发展。
(5)劳动者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6)社会风貌: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典型代表有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成为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形成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
(7)外交新突破。
①成就:
a.建交热潮:20世纪70年代,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从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1个。
b.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c.中美、中日关系: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②意义:这些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2.影响: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渗透家国情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