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语文:第5课《伤仲永》导学练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doc


初中 七年级 下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6页31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语文:第5课《伤仲永》导学练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doc
文档介绍:
第5课《伤仲永》导学练测
【课文背景知识】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穷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王韶,取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世称荆公。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伤,是“怜惜”的意思。伤仲永,即怜惜方仲永这个幼时天资聪颖的神童由于没有学****以致成年后竟成为默默无闻的庸人。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旨在说明学****和教育的重要性。
【字词综合运用】
生词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此。今常用作判断词。)
稍稍宾客其父 (渐渐、慢慢地。今义:稍微。)
复到舅家 (再,又。今常用义为重复、往复)
泯然众人矣 (普通人。今常指大家、许多人。)
3.词类活用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经常性:每天,天天。)
泯然众人矣 (名词用作动词;变成普通人。)
父异焉 (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异,感到惊异,对……感到诧异。)
邑人奇之 (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奇,对这件事感到奇怪)
稍稍宾客其父 (名词用作意动词: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对待。)
父利其然 (形容词用作意动词:认为这种情况是有利可图的。)
【重点难点讲解】
1.叙议结合
本文第1、2自然段记叙了方仲永从幼年时的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揭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第3自然段是作者的感受和议论,它告诉人们,后天的学****和培养对于发展个性才能是十分重要的。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叙述的升华,两者相得益彰。
2.对比鲜明
仲永三个阶段的才能,形成鲜明对比。幼年时可谓天资聪颖;五岁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十二三岁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时,“泯然众人矣”。作者有意运用这种鲜明的对比,促使人们去探求仲永发生变化的原因,从而达到警醒的目的。
【知识延伸检索】
1.关于“先扬后抑”的写法
为了贬低、否定某种事物而故意先赞扬、肯定某种事物的写法,叫做“先扬后抑”,反之,则叫“先抑后扬”。本文为了表现方仲永二十岁时“泯然众人矣”,而先写幼年时的他如何才华横溢,这里运用的就是“先扬后抑”的写法。采用这种写法往往给人一种出人意料的效果。
2.关于借喻和借代
借喻是意在喻,借代是意在代。用借来的事物表现本体的时候是借喻,没有本体而作代称的是借代。喻和代是这两种修辞方法的区别所在。
王安石《木末》诗中有两句说:“缲或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意思是缲或白雪一样的丝,桑叶又绿了;割完了黄云一样的麦子,稻田正是青青的时候。诗中的‘“白雪”和“黄云”作为喻体单独出现,在后面隐有“白丝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