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 《大道之行也》课时练习(含答案).docx


初中 八年级 上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2页25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 《大道之行也》课时练习(含答案).docx
文档介绍:
试卷第1页,总10页
试卷第2页,总10页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大道之行也》课时练****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礼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学记》)
是故圣人作,为①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②于禽兽。大上贵③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不可不学也。(《曲礼》)
【注释】①为:制定。②别:区别于,与……有别。③贵:尊贵,崇尚。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①弗学而能(        )
②其次务施报(        )
③玉不琢,不成器(        )
④人有礼则安(        )
(2)《礼运》中“然后能为之”中的“之”是指文中的________。(用原文句子回答)

(3)平常所说的“七情六欲”中的“七情”是指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②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不可不学也。

(5)阅读选文《曲礼》,浅谈你对“礼”的认识。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试卷第9页,总10页
试卷第2页,总10页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
①选贤与能(        )
②讲信修睦(        )
③男有分(        )
④女有归(        )
(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停两处)
故人不独亲其亲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4)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文中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相关的句子是:________
②文中与“男耕女织,丰衣足食”意思相关的句子是:________
③文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意思相关的句子是:________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1)解释画线的词。
①选贤与能(        )
②女有归(        )
(2)请将文中与下面意思相近的语句写出来。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路不拾遗。

(3)本文描述的大同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与福利保障体系是怎样的?(可用原文回答)
试卷第3页,总10页
试卷第10页,总10页
人才选拔:________
福利保障:________
(4)现代汉语中还保有许多古代语言的含义。请从下列字中,选三字写出三个成语来。
皆、恶、兴、作、谓、藏、闭、信、弃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大道之行也》)
(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2)本语段可分为_______________层,每一层的大意是:_______________。这几层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3)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照应此句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
(5)大同社会在当时能否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如何看待这一理想?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