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转变中的社会生活[见学生用书P12]
一、生活中的变化
1.新型交通工具传入中国:__轮船__;__火车__;__自行车__、__电车__、汽车、飞机等。
2.新型通信方式出现
(1)新式邮政发展:清末,__台湾__省率先改驿为邮,在__驿站__的基础上创办了__近代邮政__。
(2)新式电信事业发展:电报通信发展起来,__电话__、__电报__等普及率提高。1882年__上海外滩__出现外国人设立的电话公司。20世纪初,清政府在__南京__开办第一家电话局。
影响:不仅极大方便了人们的交流,还对近代的__新闻__、__出版__等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观念的变化
1.现代意义的报刊传入中国:《__申报__》,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2.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1)__自由平等__受到推崇。
(2)争取__婚姻自由__。
(3)__妇女__的地位提高。
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具有__新旧并呈__、__多元发展__的特征。
一、选择题
1.如图是清末河北邢台火车站人们乘坐蒸汽火车的场景,当时的报纸写道:“乘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这反映出( C )
A.图中的交通工具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人们的出行方式
B.人们对新的交通工具火车有敌视态度
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D.工业文明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彻底的改变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后来,这两种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囯。从题干中“乘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人对火车传入持赞赏的态度,表明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2.“从此千里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炉,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边一线。
”这首诗反映了近代中国( C )
A.火车轮船的传入 B.大众传媒的兴起
C.有线电报的出现 D.社会****俗的变化
3.1898年,慈禧太后坐了一次汽车之后,就下令不再坐汽车了,因为汽车的司机不跪且坐,而且居然坐在太后的前面。这一现象反映了( B )
A.慈禧厉行节约
B.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C.汽车售价昂贵
D.中国不需要汽车
4.与下图反映的剪辫风潮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C )
A.公车上书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5.歌谣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下列歌谣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俗变化的是( A )
①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②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 ③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 ④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6.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对下列表格中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C )
项目
以前
现在(清末民初)
日常生活
无照相、电影
照相、电影的传入和流行
发式
清军入关后男子留有长辫子
剪辫子
人际称谓
老爷、夫人
先生、女士
服饰
长袍、马褂、旗装
西服、中山装、旗袍
A. 照相技术于20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
B.剪辫子只是人们审美的变化
C.人际称谓的变化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D.变化后的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