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群文阅读
使命与抱负
文本一
(2021山东枣庄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9分)
出 塞①
戚继光
郁葱千里绿荫肥,涧水萦纡一径微。
鱼未惊钩闻鼓出,鸟因幽谷傍人飞。
江南塞北何相似,并郡桑干②总未归。
惆怅十年成底事③,独将羸马立斜晖。
[注] ①本诗是诗人出任蓟镇总兵,奉调到北方守边时作。②并郡,即并州。桑干,河流名,在河北西北部。两地离诗人家乡山东不远。③底事,何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描绘了塞北绿树葱茏、水清谷幽的生机勃勃的优美景象。
B.颔联描绘了鱼闻鼓而出、鸟傍人而飞的景象,一“出”一“飞”,妙趣横生。
C.在诗人眼里,江南和塞北的风光非常相似,透露出其对塞北的赞美和流连忘返之意。
D.诗歌综合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自然贴切,格调深沉,意蕴深远。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文本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7题。(20分)
诸位贤弟足下:
十月二十一日,接九弟在长沙所发信,内途中日记六页,外药子一包。二十二接九月初二日家信,欣悉以慰。
自九弟出京后,余无日不忧虑,诚恐道路变故多端,难以臆揣。及读来书,果不出吾所料,千辛万苦始得到家,幸哉幸哉!郑伴之下不足恃,余早已知之矣。郁滋堂如此之好,余实不胜感激。在长沙时,曾未道及彭山屺,何也?
观四弟来信甚详,其发奋自励之志溢于行间,然必欲找馆出外,此何意也?不过谓家塾离家太近,容易耽搁,不如出外较清净耳。然出外从师,则无甚耽搁;若出外教书,其耽搁更甚于家塾矣。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①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六弟自怨数奇②,余亦深以为然。然屈于小试辄发牢骚,吾窃笑其志之小,而所忧之不大也。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人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六弟屈于小试,自称数奇,余窃笑其所忧之不大也。
余自十月初一日起,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亦写楷书。冯树堂与余同日记起,亦有日课册。树堂极为虚心,爱我如兄,敬我如师,将来必有所成。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盖明师益友,重重夹持,能进不能退也。本欲抄余日课册付诸弟阅,因今日镜海先生来,故不及抄。十一月有折差,准抄几页付回也。
兄国藩手具。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摘自《曾国藩家书》,有删改)
[注] ①负薪:背柴。相传汉代朱买臣背着柴草时还刻苦读书。②数奇:这里指命运不好,遇事不利。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若夫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B.若夫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C.若夫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D.若夫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足下:对对方的尊称,是旧时的交际用语,上称下时的敬辞。
B.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关爱百姓和一切物类。
C.不忝:不辱,不愧。忝,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常用作谦辞。
D.折差:古时称专为地方大员送奏折到京城的邮差为折弁,折差即折弁。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此信中可看出,曾国藩认为读书与环境并无必然联系,而在于自己的心境。如果真的要立志读书,哪怕是在闹市也不要紧,否则就算在仙境中也读不好书。这番教诲对今天的求学者仍然适用。
B.作者认为六弟格局不大,器量太小。告诫他,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好好地反省自己,看看自己还有什么需要改正的地方,不要总想着自己的荣辱得失,而应该多考虑天下的大事。
C.这是曾国藩写给诸弟的一封信。他在这封信里以谆谆教导的姿态,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传给诸弟,陈义颇高,没有一点训诫成分,娓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