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资料加张老师微信:10784702
第 6 课《藤野先生》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
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
徨》《华盖集》《坟》等。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写作背景
本文记叙的是作者 1902 年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当时的中国由于受到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其中就有日本对中国的
侵略。1902 年 4 月鲁迅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日语,积极参加反清
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一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 年入
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
亡。(微信:10784702)
三、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
fēi(绯)红 芦huì(荟) 不 xùn(逊) nì(匿)名信
诘. 责(jié) 畸.形(jī) 深恶.痛疾(wù) 发人深省.(xǐng)
2.解释下列词语。
(1)宛如:好像。
(2)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3)匿名: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4)不逊: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5)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又指考试不及格。古代考试放榜,榜上无名,
称为“落第”,泛指考试、测试不成功或比不过别人。
(6)杳无消息:没有音信。
(7)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8)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
四、结构层次
1
更多资料加张老师微信:10784702
第一部分( 1 - 3 ):写作者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见闻和心境,交代
去仙台的原因。
第二部分( 4 - 35):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36 - 38):写离别藤野先生后对他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五、课文分析
研读第一部分
1.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明确:看到的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的是他们在中
国会馆学跳舞。
2.“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明确:无非,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留学日本学生中效忠满清王朝。
醉生梦死状况的失望情绪。
3.“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
意思?
明确: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光照或反射出去光
亮的意思。
1、“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
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
感情?
明确: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
朝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表示效忠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
盘起辫子。作者用揶擒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
留学生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微信:10784702)
研读第二部分
1.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 4—5 段,思考下列问题
(1)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
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明确:因为“日暮里”让人想起屈原《离骚》中的“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
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衰败,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它是富有民族气节和
2
更多资料加张老师微信:10784702
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记住这两处地名都透露着作者的爱国情
结。
(2)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明确:“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作者到达仙台后,受到免交学费的优待和
生活上的关照。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日本人民善意
的心地和友好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因为作者
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
烈的民族自尊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