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语出《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差别,即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成员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孔子自己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按照他这句话,那些自己带十条干肉以上的薄礼来的人,他从未有不教诲的。平民阶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1.识记和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理解文中所体现的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1.字音字形
①愠(yùn) ②弑(shì) ③悱(fěi)
④寝(qǐn) ⑤倩(qiàn) ⑥谄(chǎn)
⑦隅(yú) ⑧罔(wǎnɡ) ⑨殆(dài)
⑩语上(yù) ⑪如琢如磨(zhuó) ⑫切磋(cuō)
2.通假举要
于吾言无所不说:“说”通“悦”,喜欢
3.实词类举
(1)常见实词
①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读yù,告诉
②求也退,故进之:退却,引申为退缩
③由也兼人,故退之:一人顶两人,超过别人
④弃而违之:离开
⑤不愤不启:郁结
⑥不悱不发:想说而说不出来
⑦学而不思则罔:欺骗、蒙蔽;一说通“惘”,迷惑
⑧富而无骄:骄傲自大
(2)一词多义
①类
②殆
③焉
④以
(3)词类活用
①求也退,故进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进
②由也兼人,故退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
(4)古今异义
①中人以上
古义: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
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作见证的人。
②至于他邦
古义:两个词,至,到;于,介词,引出到的地点。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回也非助我者也。
②起予者商也。
(2)宾语前置句
①其斯之谓与?
②何谓也?
(3)省略句
①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②绘事后素。
③礼后乎?
5.成语积累
(1)有教无类: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类,类别。
(2)举一反三: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反,类推。
(3)切磋琢磨:古代把加工兽骨、象牙、玉石、石头分别称为切、磋、琢、磨。后以“切磋琢磨”或“切磋”比喻在道德、学问上互相研讨、砥砺。
6.名言名句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选文主旨
本课所录选文主要阐述了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的施教原则,重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的教学理念和学****与思考必须有机结合、二者不可偏废的治学主张,这些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2.句段赏析
(1)不愤不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