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部编版七下期中期末复习专项材料分析题考点总结.docx


初中 七年级 下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24页818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部编版七下期中期末复习专项材料分析题考点总结.docx
文档介绍:
1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考点
第一部分
考点一 隋朝大运河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达江都之传输,其利也博哉。
⑴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河? 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
答:河:大运河 人物:隋炀帝
⑵为什么要开通此河?它的开通有什么历史作用?
答:原因: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⑶此河自北向南分别是哪四段?
答: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⑷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余杭各指现在的什么地方?这条河的中心点在哪里?
答:涿郡今北京、江都今扬州、余杭今杭州;中心:洛阳
( 5 )这条河具有怎样的地位?今天我们如何评价这条河?
答:地位: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微信: bangtifen)
评价: 大运河的开通,一方面,造福人民,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与发展。另一方面滥用民力,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 朝的灭亡。 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之一。
2
考点二: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
材料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1)这几句话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
答:唐太宗(李世民)
(2)材料一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他认识到什么问题? 他说这些话的意图是什
么?
答:含义:国家君主就像船,老百姓像水,老百姓可以支持君主统治,也可以 推翻君主统治;
问题:说明他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意图:吸取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缓和阶级矛盾。
(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这种政策具体体现是什么?
答:政策: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体现: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唐中宗时 金城公主出嫁吐蕃。
(4 )材料三中的镜子是谁? 他重用的人才还有哪些?
答:镜子:魏征;还有:房玄龄和杜如晦。
( 5)在他执政之后,出现了怎样的统治局面?请你简要写出出现这一局面的政
治方面的原因。
答: 局面: 贞观之治; 政治原因: 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 ② 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端; ④任 用贤才,重视纳谏; ⑤扩充国学规模,完善科举制
3
考点三: 科举制
材料一: 唐太宗曾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对此有人写诗说: “太宗
皇帝真长策, 赚得英雄尽白头! ”
材料二: “我们所知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选举制度,及其定期 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三: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顾炎 武
(1)材料一中“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是什么意思? “长策”是指什么制
度?中国什么时候正式形成?唐朝时最重要的考试科目有哪些?
答:意思: “天下有才之士,都被我收罗了”。
长策:科举制; 正式形成:隋炀帝时; 最重要:明经和进士两
科。
(2 )举例说明唐朝完善这一制度的措施?(至少两例)
答: 唐太宗时,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开创了殿试、 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 3)材料二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答: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
(4 )科举制发展到明朝出现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三,说说这一变化有何影
响?
答:变化:实行八股取士;影响:使考试走向标准化、规范化,但束缚了人们 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许多读书人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 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4
( 5 )以上两种考试制度共同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共同考试内容?
答:目的:选拔人才,以巩固封建统治; 共同考试内容:儒家经典。
(6)根据以上材料,说说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有什么发展趋势?
答:考试不断标准化、规范化,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越来越加强。
考点四: 遣唐使、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
材料一:鉴真盲目航东海, 材料二:
一片精诚照太清。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