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陕西省西科中学部编版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zip


高中 高二 下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6页28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文档介绍:
西科中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15分)
1、下列各项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木铎(duó) 长沮(jù) 抹煞(shà) 耰而不辍(yōu)
B伶俜(pīnɡ) 谄媚(xiàn) 莞尔(wǎn) 曲肱而枕(ɡōnɡ)
C畏葸(xǐ) 耦耕(ǒu) 支绌(chù) 风乎舞雩(yú)
D怃然(wǔ) 莒父(fù) 揶揄(yē) 箪食瓢饮(dān)
2、下列各项均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摄乎大国之间 为丛驱爵者,颤也。
B道之斯行,绥之斯来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C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见义不为,无勇也
D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3、下列各项加点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B不远千里而来
C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下列各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之事,如会同
B瞻之在前,忽焉其后 割鸡焉用牛刀
C居!吾语女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D小人之过也必文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5、下列各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异乎三子者之撰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B贤哉回也 富哉言乎
C居则曰:“不吾知也。”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二、阅读理解(2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每小题3分,共9分)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