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0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地理试题 本试卷共9页,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粮画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某同学选取各省级行政区主要作物为材料,创作《我的祖国》粮画。“某同学创作《我的祖国》粮画”为背景材料,渗透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体现农业生产与艺术的融合,增强审美体验,激发爱国情感。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 图中序号代表省级行政区,其中大豆、玉米和水稻产量均位居前列且为粮食主产区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 ③北部的山脉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该山脉南北坡( ) A. 分别属于内流区和外流区 B. 基带海拔在3000米以上 C. 河流补给以积雪融水为主 D. 热量的差异冬季大于夏季 【答案】1. A 2. D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中国区域差异。 【1题详解】 从图中可读出,①为黑龙江、②为西藏、③为广东、④为台湾。四个省区中,①黑龙江大豆、玉米和水稻产量均位居前列且为粮食主产区,A正确。 【2题详解】 ③北部的山脉为南岭。南岭南北坡都属于外流区,A错。南岭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基带海拔小于1000米,B错。南岭位于我国季风气候区,河流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C错。北坡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南坡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热量的差异冬季大于夏季,D正确。 【点睛】黑龙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发展的是商品谷物农业,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 以南岭为例,要求考生判别相关地理要素特征和差异,以此推知其他重要地理界线的突出作用。 某同学参加化石保护性发掘的实践活动。下图为该同学手绘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3. 图中最可能发掘出化石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 图中( ) A. 断层形成晚于褶皱 B. 甲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而成 C. 山峰由背斜形成 D. 乙处煤层因沉积作用厚度大 【答案】3. C 4. A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 【3题详解】 沉积岩中含有化石。结合图例可知,①和④是花岗岩,②是安山岩,三者都为岩浆岩,不可能发掘化石,A、B、D错。③是砂岩,为沉积岩,可能发掘化石,C正确。 【4题详解】 结合图例可看出,乙处岩层出现弯曲为褶皱,褶皱的岩层都出现了断层,说明断层形成晚于褶皱,A正确。图中甲处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没有经过变质作用,B错。图中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C错。乙处煤层因断层作用厚度大,D错。所以选A。 【点睛】岩层新老关系判断的规律:1、下层沉积岩要比上层的沉积岩老。2、下沉接受沉积,上升接受侵。3、被侵入的岩层要比侵入岩老。4、变质岩比附近的侵入岩要新。 下图为我国某地立秋至处暑期间天气晴好条件下辐射量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5. 代表太阳辐射变化的曲线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 该地最可能位于( ) A. 珠江三角洲 B. 河西走廊 C. 松嫩平原 D. 钓鱼岛 【答案】5. C 6. B 【解析】 【分析】 【5题详解】 立秋至处暑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我国昼长夜短,早于当地时间6点日出,晚于当地时间18点日落。在日出前和日落后,太阳辐射量应为0,而不是大于0或小于0,随着日出,太阳辐射逐渐增大,到正午时刻达到最大,之后太阳辐射减小,读图可知,①②③④曲线中,只有曲线③满足该条件,故选C。 【6题详解】 太阳辐射应在当地12点前后达到最大值,根据上题分析可知,③表示太阳辐射的变化曲线,该曲线达到最大值时,北京时间约在13~14点,所以当地的经度大约位于90°E~105°E,ACD错(注意珠江三角洲的经度大约位于110°E~120°E之间),B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组难度一般。需要注意的是:首先,对二十四节气的顺序需要加强记忆;其次,需要注意太阳辐射的日变化与太阳高度角相关;最后,需要注意当地正午12点太阳高度角最大,太阳辐射最强(材料中点明“天气晴好”,所以不考虑云层的影响),同时留意图中的横坐标的时间为北京时间。 7. 下图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某地36小时内的实况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影响本时段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 纬度位置 B. 大气环流 C. 海陆风 D. 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