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中学高一历史晚练八 12.25
一、单选题(75分,共25题,每小题3分)
1.(2019·浙江余姚中学选考)《三国志》载:“景元元年(260年)蜀领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魏有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有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吴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三十万。”材料中的史实对三国魏晋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
A.有利于南北方人口的均衡发展 B.促进了成都平原和太湖流域的开发
C.奠定了魏晋统一的经济基础 D.有利于三国鼎立的对峙局面的形成
答案:C
解析:本题材料意在说明三国中魏的户数和人口最多,而在中国古代,人口的多少是经济是否繁荣的重要标准。通过材料不难看出,魏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最强(超过蜀和吴),因此,材料中的史实奠定了魏晋统一的经济基础。故选C项。
2.(2019·山东济宁兖州区高二月考)有学者认为,北魏衰落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使鲜卑族“消灭雄武之风”。吕思勉则认为,“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争论表明( )。
A.二者的认识背离历史事实 B.史学研究无法正确揭示历史本质
C.历史解释具有较大随意性 D.研究历史的角度会影响研究结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第一种观点认为孝文帝改革导致了北魏的衰落;吕思勉则认为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由于这两种观点所占角度不同,所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由此可知研究历史的视角不同影响了研究的结论,故D项正确。二者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历史依据,A项“背离历史事实”说法错误,排除;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历史解释应是以客观史实为依据,论从史出,C项“较大随意性”说法错误,排除。
3.(2019·陕西宝鸡高三模拟)《剑桥中国隋唐史》中认为,隋文帝开创了统一局面,又成功巩固了统一局面。隋文帝致力于提高儒学思想的地位,以维护统一。他认为治乱世必须用法,同时吸取了北周武帝灭佛引起的百姓反感,倡导乐善好施。这体现了隋文帝( )。
A.以儒学作为维护统一的意识形态 B.厉行节俭,减轻百姓负担
C.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D.注重发挥混合意识形态的作用
答案:D
解析:由材料“隋文帝致力于提高儒学思想的地位,以维护统一。他认为治乱世必须用法,同时吸取了北周武帝灭佛引起的百姓反感,倡导乐善好施”可知,隋文帝利用儒学维护统一,利用法家治世,乐善好施增加民众好感,糅合儒法等多家思想巩固统治,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只体现了一种思想,不全面,排除。
4.(2019·贵州都匀一中高二期末)武则天的形象在宋代以前总体上较为正面,但欧阳修《新唐书》开始对其“妖魔化”,司马光《资治通鉴》更甚,而且始终不承认大周和武则天的皇帝位,仅称其为“后”。这反映了( )。
A.妇女地位发生了逆转 B.宋代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