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中考五、《记承天寺夜游》.docx


初中 七年级 下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6页90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中考五、《记承天寺夜游》.docx
文档介绍:
五、记承天寺夜游❶苏轼
元丰六年 ❷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元丰六年 十月十二日晚上,( 我 )脱下衣服,打算睡觉,( 这时 )月光照进门里,( 我 )高兴地动身
行。出门。 户:门。 念 ❸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❹。怀民亦未寝,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
相与 ❺步于中庭 ❻。( 于是我们 )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寝:睡觉。 庭下如积水 空明 ❼,( 月光照在 )院子里,如积水一般空明澄澈,
水中藻、荇 ❽交横,盖 ❾ 竹 柏影也。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交横:纵横交错。 何夜无月?何处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
无竹柏?但 ❿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⓫。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赏析评点
第一层( 前三句 ):寻友夜游。以记叙为主,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第二层( 第四句 ):写景,绘庭中夜色。以高度凝练的笔墨描绘出庭中月光的清澈透明。
第三层( 后三句 ):月下感怀。惋惜无人赏月,就此转入议论。
“闲人”是点睛之笔。
❶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苏轼( 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属四川 )人,北宋文学家。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❷〔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 xū )年号( 1078—1085 )。
❸〔念〕考虑,想到。
❹〔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❺〔相与〕共同,一起。
❻〔中庭〕院子里。
❼〔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❽〔藻、荇( xìng )〕均为水生植物。
❾〔盖〕大概是。
〔但〕只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一、内容主旨
全文着一“闲”字,表达的感情微妙而复杂,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对澄澈透明而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被贬后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忙人”( 朝廷官员小人 )的鄙夷与讽刺。
二、结构图解
三、写作特色
1.叙事、写景和抒情有机结合。
2.妙用比喻写景。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用“藻、荇交横”四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之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这两句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1.纪年法。
【帝王年号纪年法】即采用帝王的年号纪年,始于汉武帝时期。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2.文体知识。
【小品文】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古代许多带有强烈感情色彩、语言优美生动的序、跋、记传、书信等,都可以算作小品文。它起源于秦汉,盛行于晚明。小品文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具有议论、抒情、叙事的多重功能,偏重于即兴抒写零碎的感想、片断的见闻和点滴的体会,如《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等。
一、重点字词句梳理
1.重点词语解释
( 1 )月色入户   入: 照进  
( 2 )欣然起行 欣然: 高兴的样子  
行: 行走、走动  
( 3 )怀民亦未寝 寝: 睡觉  
( 4 )相与步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