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领会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C,分析综合 )
年份
考查篇目
考查知识点及分值
辨别信息正误
提取整合信息
方法及其作用
转换图文
信息
概括材料内容
拓展探究
2019
有关“机器学****的文章
9.从以上材料看,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10.请根据以上材料,用简明的语言对“机器学****作出解释。( 4分 )
11.材料三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6分 )
—
—
12.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机器的能力会超过人类吗?请说说理由。( 5分 )
2020
安徽
中考
命题
预测
2019年安徽中考第一次考查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但放眼全国来看,北京、山西、陕西、重庆、福建、浙江、江苏等地早已对此种类型文本进行了考查。2019年安徽真题设置了4道题,其中选择题1道,简答题3道。设置的考点主要为:辨别信息正误,提取整合信息,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和拓展探究。
预计2020年考查非连读性文本阅读的可能性较大,阅读材料可能由文字和图( 表 )组成。从表达方式上看,所给阅读材料可能是说明性文字,也可能是议论性文字。考点主要涉及辨别信息正误、梳理材料信息、理解概括内容、拓展探究材料内容或观点等。分值为18~20分。
名师考点精讲学思结合 高效突破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非连续性文本大多是由文字、图表、图解文字、目录、说明书、广告、地图、索引等多种材料组合而成,这些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事物或者主题,具有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
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命题特征
1.选文方面
( 1 )聚焦社会,关注时事。如2019年广东广州卷“黑洞”。
( 2 )贴近传统,彰显文化。如2018年广西柳州卷“城市名片”。
( 3 )贴近生活,普及知识。如2019年浙江杭州卷“博物馆知识”。
2.材料组合方面
( 1 )多维罗列型。指围绕某一个话题( 主题 ),将各个角度的材料罗列在一起。比如,2019年山西卷关于“问题意识”的阅读,命题者围绕“问题意识”这一主题,分别罗列了“优秀的人爱提问”“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3个子板块,对“问题意识”做了立体的呈现与展示。
( 2 )链接拓展型。指以某一材料为主( 多是完整的连续性文本 ),在其后链接相关的非连续性片段材料,作为拓展补充。比如,2019年重庆B卷的“微塑料”,命题者在一篇完整的说明短文后,链接了2个材料片段,补充了微塑料的应用领域和禁止使用塑料制品的方法。
( 3 )补充印证型。指提供两则或多则材料,在内容上形成互相补充、互为印证的关系。比如,2015年浙江台州卷的“《老人与海》( 节选 )”与“海明威创作漫谈”,两种文本混合呈现,指向海明威及其作品,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印证。
( 4 )专题摘编型。指命题者围绕某一个话题( 主题 ),搜集相关资料,将其整理罗列成一篇“专题文本”,供学生阅读探究。比如,2018年浙江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