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考点14 文言文对比阅读-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重点难点通关讲练测(解析版).docx


初中 七年级 下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98页197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考点14 文言文对比阅读-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重点难点通关讲练测(解析版).docx
文档介绍:
考点14 文言文对比阅读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3.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
文言文对比阅读
【考点讲解】
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和形式有一定联系的两则或几则文言材料(或者文言材料和诗词)放到一起,让考生分析比较,求同存异,深入理解材料的内涵和本质。这是课内知识达成和课外迁移能力的综合考查,可以“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效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素质。
【方法技巧】
1.初读文言文,整体把握其主要内容
先浏览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前因后果,分析其关系,以求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
2.落实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
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3.联系全文,整体分析
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答题技巧】
比较文章内容
翻译句子,整体感知文意; 概括事件,理清前因后果;明确思路,筛选关键词句。
比较主旨情感
议论抒情是重点,文章首尾需看清;人生经历要联系,写作背景来参考。
比较人物形象
从正面描写入手:与人物关联的具体事件;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文段中简洁概括人物特征的语句。
从侧面描写入手:第三者的语言(评价);作者的评论等。
比较写作手法
常用写作手法:对比、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衬托、托物言志、正侧面描写结合、烘托渲染、铺垫等。
答题格式:采用了……的手法,生动形象(鲜明、细致等)地写出了……,突出了……的主旨(即“写法+好处十内容+主旨”)
比较启示异同
首先,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作者的情感倾向。
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
再次,感悟一定要联系实际,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
最后,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使观点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
文言文阅读综合
【考点详解】
通常考查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方法技巧】
1.词语解释题
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断句停顿题
文言语句断句的基本方法:
①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3.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臵、状语后臵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4.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5.开放性理解题的解题方法。
第一类的解题方法﹣﹣说说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观点或看法。解题时,首先应该读懂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究竟是怎样的人,作者对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赏还是批评等问题。
第二类解题方法﹣﹣结合自身或现实,谈谈读后的启示或收获。在中考中,重点是考查从作品中获得人生观、世界观、美好品德、某种精神方面的启示或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