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专题10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022年中考语文之一模新题精编(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


初中 七年级 下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50页78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专题10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022年中考语文之一模新题精编(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
文档介绍: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022·河南·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打发无聊的三六九等
陈庆贵
①世事皆分三六九等,打发无聊亦然。面对无聊,没有能躲过之人,只有打发方式的等次差异。
②究竟应当如何打发无聊?全民手机时代,打发方式“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多数人选择刷视频、看公众号、打网游、粉“爱豆”、蹭饭局……但也有人另辟蹊径,或赵师秀式“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或祝允明式“日斜睡起无聊甚,独倚阑干看树阴”,或朱自清式“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然而,人活着可以不追问意义,但不可以放任无聊如死水;人生本无无聊之事,只有无聊灵魂。无聊给人带来“幸福”抑或“不幸”,完全取决于打发无聊方式的等次。
③设若把创造视为幸福,无聊也能给人带来幸福。美国有研究发现,无聊可以激发个体生产力和创造力。实验表明,相较于直接完成创意手艺活动的同龄人,经历过无聊任务(将一碗豆子按颜色逐一进行分类)者,在之后的创意任务上表现更佳,后者数量、质量均超前者。问题在于,从打发无聊中收获创造力福利,并非“天上掉馅饼”;无聊之福利,只垂青有准备的智者。
④英国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无聊的本质是“寻找神经刺激未果”。无聊可让大脑游荡做白日梦,从而产生创造力和解决力。做白日梦可以“暂时舒缓一下”,让人从琐碎生活中暂时解脱出来,但前提是远离屏幕、工作和其他压力来源,直至感到无聊才会有益。别让“太忙了”“没时间”成为托词,学会从冗务中按下“暂停键”,为大脑“格式化”,既堪称打发无聊的上等能力,又可谓从无聊中收获意外福利的重要条件。
⑤无聊不等于刻意放松。体验真正的无聊,需要选择一种不需事先刻意规划和全神贯注的活动。现实矛盾在于,这厢,当下众生对于机欲罢不能,既破坏了感知和享用无聊的能力,又无法从手机的绑架中享受欢娱;那厢,人们又甘愿被社会流俗裹挟,深陷过度社交应酬的泥沼不能自拔,寄希望于以群体无聊排解打发个体无聊,结果在“拿无聊当放纵”中娱乐至死。殊不知,乌合之众非但无从享用无聊带来的衍生福利,反而会让打发无聊者打发无聊后,陷入越发无聊的深渊和持续无聊的苦海。
(选自《杂文月刊》2022年第1期,有删改)
【文本二】
论无聊:现代人的“专利”
史文德森
①无聊是现代人的“专利”。可以说,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的快乐与愤怒是保持不变的,然而,无聊感看起来却是与日俱增的,世界明显变得越来越无聊。在浪漫主义时代以前,无聊似乎只是边缘现象——只有贵族这一阶层才感到无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聊是身份的象征,只有上层阶级才有无聊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故而它是上层社会的特权。随着无聊蔓延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它已不再具有排他性。
②无聊往往包含了批判性的因素,原因在于它表达了对现况或整个生存状态深切的不满。在法国宫廷里,无聊是君主的特权,如果臣子表达了无聊的情绪,那就意味着君主使其感到无聊。
③在一个社会或文化中,如果无聊感增加,就表示意义的载体出了严重的问题。意义必须作为整体来理解,我们在一个总体意义下参与社会,无论它采取何种形式,这个总体意义为琐碎的日常生活赋予了价值,它的另一传统名称就是“文化”。许多现代理论家都得出了如下结论:文化已经消失了,并且被诸如“文明”所取代了。如果无聊感增加,可能是因为总体意义消失。
(选自《无聊的哲学》,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打发无聊方式的等次高低,决定着你面对无聊时,它能带来的是“幸福”还是“不幸”。
B.文本一第②段加点的“完全”表示无一例外,突出打发无聊方式的等次的决定性价值。
C.无聊,是因为人对现况或整个生存状态深切的不满,因而无聊就是一种不满情绪的表现。
D.文本二第②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的方法,具体论证了“无聊往往包含了批判性的因素”。
E.两个文本第③段都谈到了无聊对人的价值、意义及对个人或社会的影响。
2.请简要梳理文本一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3.文本一和文本二都谈到了无聊所具有的特点,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写作目的简要分析为什么要这么安排。
【答案】1.CE
2.首先,提出“无聊不等于刻意放松”的观点;接着进一步指出体验真正的无聊需要的活动方式;然后通过举例论证,具体分析了当下人们体验无聊时面临的现实矛盾;最后总结指出乌合之众打发无聊的方式带来“不幸”之深。
3.文本一侧重从无聊可以激发个体生产力、创造力及解决力的特点来谈,文本二中则侧重谈无聊包含了批判性因素这一特点。这样安排是因为文本一重在论证打发无聊方式的等次差异决定了它能给人带来“幸福”或“不幸”;而文本二则重在论证现代人普遍陷入无聊意味着文化、总体意义的消失。
【解析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