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专题12 考点5:探究表达方式,分析人称作用(过关测试)解析版.docx


初中 七年级 下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21页51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专题12 考点5:探究表达方式,分析人称作用(过关测试)解析版.docx
文档介绍:
专题12 中考复****之散文阅读(过关测试)
考点5:探究表达方式,分析人称作用
表达方式
(一)(2021·河南·郑州外国语中学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诗意之外
①“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②杜牧《山行》,流传千古。寒山,石径,白云生处,人间烟火,构成清幽静美又不失生气的画卷,最终化为经典的审美意象。
③但,在诗情之外,其实有更值得关注的话题——白云生处的人家,究竟是怎样生活的。产生这个想法,源于夏天在贵州的一次采访。正安县,石志村,一个村民散居山上山下的小村落,也是当地脱贫攻坚的前线抵达石志村是一个阴天的下午。站在山脚下,当地干部对着面前的青山,一一指给我看:远处那几个房子,是我们村;那边半山腰,那一片房子,也是我们村;那边那个山尖尖,露出一点屋顶那个,对对对,也是我们村……我眯起眼睛眺望,厚重的云层遮住了夏日阳光,雾气缠绕在山间。几个灰色红色的屋顶,在绿色山体与乳白色云雾中影影绰绰,恍惚间有几分避世而居的幽远味道。
④但我意识到,我不是来游山玩水的。定睛再看,层林之间并不见道路,山上的百姓怎么出门?当地干部笑答:有公路,新修的,树木挡着呢,但是早些年,可是真没有。
⑤我们坐车往山上去。果如其言,绕过几道弯,一条新修的硬化路进入眼帘,沿着凌空延伸的电线,蜿蜒向山的深处。当地干部一路介绍:石志村一村之内,海拔落差超千米,以前,交通一直是个大问题。因为不通公路走不了车,物资流通只能靠人力,大物件进不去也出不来。住在高处的几户人家,靠山里的方竹笋等物产为生,论收入其实不算穷,家具家电也不是买不起,但是买了却运不进来。山上有人生病了,多是靠村医走访问诊。而村医出诊,想把整个村走一遍,要天亮出门天黑归,一天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爬山。这几年,省里推进硬化路“组组通”,分散居住的村民终于享受到车开到家门口的幸福生活……
⑥耳朵里听着,心中便生出点感慨。“白云生处有人家”虽然如诗如画,但对于这些世居山上的群众来说,生活的富足与便捷,才是更重要的事情。可是在此之前,我虽也在不同的地方眺望过不同的山中人家,却只是在心里感慨过诗情画意,而从未思考过“诗中人”“画中人”的生活。
⑦其实,在精准扶贫如火如荼的当下,那些生活在“白云生处”的人家,正备受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身在扶贫一线的干部,大河滔滔,想的是防洪防涝;烟雨迷蒙,想的是漏雨危房;鸡犬相闻,考虑的是农村民生的大课题;空山不见人,自有保护与开发的权衡涌上心头……厚重的现实责任,让扶贫干部对过去心中诗意的栖居多了很多现实的考量。
⑧如今我们知道要“修旧如旧”,要“看得见乡愁”,更知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里面不仅有美好的传统意象,更有事关百姓福祉的发展要义,诗意与现实在这里得到完美的统一。譬如石志村的一项重要物产方竹笋,并非种植而是野生,正因为这片幽静青山没有过度开发,使得方竹林得以安宁生息,多年来竹笋才盛产不绝,可以说是山之静美带来的实惠;又譬如,山脚下“稻田养鱼”的生态农业,竟引得常居江湖湿地的鹭鸟频频光顾这片大山,“青山飞鹭”成为让人难忘的生态景致。诗意之美和现实之思正是这样融为一体——“情”与“美”化为民生实实在在的支撑,而万家灯火、富庶清平亦孕育了新的时代之美。
⑨在石志村崭新的硬化盘山道上,当地干部还说起一件事:之前没有路的时候,许多山上人家多年住在旧居,有时并不是因为盖不起新房,而是因为送建材上山的运费甚至比建材本身的价钱更高。而今,沿着硬化路盘山而上,路边处处可见村民热火朝天盖新房的情景,为这座青山带来了火热的生活气氛。这种火热的气氛让人感动,这其实就是充满时代气息的新风景——在历史的进程中,人们正在脚下的热土上创造新的诗意。
1.选文是以“我”的视角讲述了石志村发生的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请赏析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