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考点24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doc


初中 九年级 下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3页59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考点24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doc
文档介绍:
所谓“内容要点”指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指文章整体或某个层次、段落的主要意思。“归纳”“概括”即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即概括大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对具体内容加以概括,对抽象内容加以阐述,对含蓄内容加以解说等。
一、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萧惠,字伯仁,小字①脱古思。从伯父排押征高丽,至奴古达北岭,高丽阻险以拒,惠力战,破之。及攻开京,以军律整肃闻,授契丹行宫都部署。
太平六年,讨回鹘阿萨兰部,征兵诸路,独阻卜酋长直剌后期②,立斩以徇③。进至甘州,攻围三日,不克而还。时直剌之子聚兵来袭,阻卜酋长乌八密以告,惠未之信。会西阻卜叛,袭三克军,都监涅鲁古、突举部节度使谐理、阿不吕等将兵三千来救,遇敌于可敦城西南。谐理、阿不吕战殁④,士卒溃散。惠仓卒列阵,敌出不意攻我营。众请乘时奋击,惠以我军疲敝,未可用,弗听。乌八请以夜斫营⑤,惠又不许。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惠曰:“两国强弱,圣虑所悉。宋人西征有年,师老民疲,陛下亲率六军临之,其胜必矣。”帝从惠言,乃遣使索⑥宋十城,会诸军于燕。惠与太弟帅师压宋境,宋人重失十城,增岁币请和。惠以首事功,进韩王。
(有删节)
注释:①小字:乳名。②期:到达。③徇:示众。④殁:死。⑤斫营:偷袭敌营;劫营。⑥索;索取。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惠治军严格。在征讨回鹘阿萨兰部时,阻卜酋长直刺迟潜晚到,萧蕙便将他斩首示众。
B.萧惠决断果敢。军队疲敝,战斗力不强时,众人请示出兵避敌,萧惠没有听从众人的意见。
C.皇帝认可萧惠对时局的分析,听从了萧惠的话,亲自带领军队攻占了宋国十座城池。
D.萧惠以军纪严整闻名,授职为契丹行宫都部署,后因首倡用兵之功,晋封为韩王。
【答案】C
【分析】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C.“亲自带领军队攻占了宋国十座城池”有误,原文是“惠与太弟帅师压宋境,宋人重失十城,增岁币请和”,即萧惠与皇太弟率军逼近宋境,宋人不愿失去十座城池,增加岁币求和。
故选C。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紧熏沙性松浮漂干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岂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
(乙)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③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杜处士好画》)
(注解)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②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③拊:拍。④搐chù:收缩。此指“夹”。⑤掉:摆动。
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的写法相同,都是采用了借物抒情、叙议结合的手法。
B.甲乙两文中,“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之笑曰”与“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两句的“笑”分别理解为“讲学家嘲笑找石头的人弄不清沙轻石重的性质”“牧童笑杜处士珍藏的斗牛画把尾巴画错了”。
C.甲文反映的道理是: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往往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D.乙文反映的道理是:做什么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要注意细节,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做生活的有心人。
【答案】A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A.“采用了借物抒情手法”说法错误,甲文是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乙文通过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画牛的错误之处,清楚地说明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所以两文应该是借事说理的,而不是借物说理。
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