慌拥-

发布于:481天前

初三如何提高语文赏析能力?

侄女是一名初中生,学习初三语文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提高语文赏析能力,在线问初三如何提高语文赏析能力?


分类:初中

1个回复

创造情景,促进学生文学艺术思维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科书中的文学作品内涵丰富,隐藏在语言中,是作者主观感受和人物刻画的间接描述。从字面上看,很难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课文的文学价值。基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造教学场景,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况下思考课文的语言特征,分析人物塑造方法和人物特征,从文中主人公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课文中心思想和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比如在人民教育版初中语文教材《皇帝的新衣》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视频《皇帝的新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供教学内容的立体感,有助于学生对“皇帝”、“大臣”、理解“骗子”等人物形象。学生在思维空间中留下每个人物后,通读课文语言,理解课文语言中夸张的手法和形象的语言塑造,深入分析一群愚蠢、自私、虚伪的统治阶级形象,揭示封建社会的腐朽生活,理解文章中心的本质。这样,学生就可以置身于课文的故事情境中。一方面,学生可以先了解文章的内容,明确故事情节,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单词和句子,分析课文中描绘的人物,体验文字的力量,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学生不自觉地联系现实生活,学会反思,形成实事求是的价值观。

拓展思维,细品文学作品精华内容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教师应该从文章的文学价值入手,将泛读与精读有效结合起来,进行区分。首先,引导学生初步泛读文章的整体内容,理解文章的大意,促进学生形成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对文本的精彩部分进行精读和分析,分析文本的精髓部分的词语、句子、语言表达、人物塑造和情节描述,体验文章的特点和情感表达,学会欣赏和模仿,逐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语文能力,进而达到学生的文学教学鉴赏能力。

第一,阅读和感受。学生通读全文后,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大意,以“不好”和“好”为切入点,询问学生“这个社交剧”好看不好看,引导学生跳进文本,找出相关句子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在文章结尾反映全文。

第二,欣赏和评价。引入一个小游戏,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从人物的外貌、性格、身份等方面给文本中的人物起个外号,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人物,欣赏文本中人物的美,同时通过起外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学习的目的。同时,教师引入小组评价,对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方法和描述方法进行评价,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品与析。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段落,品析景物之美,以景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受。

第四,辩论和思考。拓展学生的纵向思维,从文章中描述家乡民俗风情和风景的句子入手,体验文章中的单词、句子和语言表达,体验语言特色,从小到大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拓展学生的横向思维,引导学生比较鲁迅的另外两部作品——《朝花夕拾》和《呐喊》,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结合时代背景,体验鲁迅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加强互动,引导学生分享阅读经验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离不开课堂上的交流与互动。文学鉴赏作为一种主观体验活动,由于学生个人知识的积累、思想情感和生活经历的差异,使得学生在欣赏同一部作品时有不同的欣赏角度。个人思维的局限性使学生对课堂交流和互动有客观的需求。为此,教师应重视语文阅读课堂交流,为学生创造交流平台和机会,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形成互补互助的交流局面,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以拓展学生的欣赏角度,丰富学生的欣赏感受。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提高课堂交流质量,教师首先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提出问题后,他们应该给学生大约2分钟的独立思考时间。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后,应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使学生能够发表意见,避免盲从。在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和作品欣赏之后,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深刻理解文本的深刻含义和精彩部分,启发他们的思想,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欣赏能力,达到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