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二0二0年高中段学校招生考试化学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16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Mg-24 Fe56 Cu64 Zn-65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其中,1~4小题各1分,5~10小题各2分,本大题共16分) 1.下列物质的用途,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金具有黄色金属光泽 制作饰品 B.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作除味剂 C. 生石灰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作干燥剂 D. 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 作制冷剂 【答案】C 【解析】 【详解】A、金具有黄色金属光泽,制作饰品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活性炭的结构疏松多孔,可以吸附有异味、有颜色的物质,具有吸附性,做吸附剂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名,氧化钙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是因为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因此,作干燥剂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 D、干冰升华是指固态二氧化碳变为气态二氧化碳,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吸收大量热,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 2.对下列物质构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铜是由铜原子构成的金属单质 B. 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气体单质 C.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化合物 D. ***化钠是由***化钠分子构成的化合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A、铜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的,说法正确; B、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说法正确;
C、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化合物,说法正确; D、***化钠是离子化合物,由钠离子和***离子构成,说法错误。 故选:D。 3.对CO2、C2H2、H2CO3、Ca(HCO3)2、Na2CO3五种物质的判断,正确的是 A. C2H2、H2CO3都是有机物 B. CO2、H2CO3都属于氧化物 C. Ca(HCO3)2、Na2CO3都属于盐 D. H2CO3、Na2CO3溶液都显酸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A、C2H2是有机物,H2CO3是无机物,错误,不符合题意。 B、CO2属于氧化物,H2CO3是酸,不是氧化物,错误,不符合题意。 C、Ca(HCO3)2、Na2CO3都属于盐,正确,符合题意。 D、H2CO3是碳酸,其溶液显酸性,Na2CO3溶液显碱性,错误,不符合题意。 因此本题选择C。 4.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镁条在空气中长期放置发生氧化 B. 高温煅烧石灰石制取生石灰 C. 稀盐酸去除铁钉锈渍有气泡产生 D. 氢氧化钠溶液敞口放置发生变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A、镁条在空气中长期放置发生氧化生成的物质应当是氧化镁MgO,反应方程式:,故A选项错误; B、缺少反应条件,该反应条件应该是高温,反应方程式:,故B选项错误; C、气泡的产生原因是稀盐酸与铁发生反应,生成物是***化亚铁与氢气,而不是***化铁,反应方程式:,故C选项错误; D、氢氧化钠溶液敞口放置发生变质原因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反应方程式:
,故D选项正确。 故本题选D。 5.下列实验设计,不合理的是 选项 实验内容 实验过程 A 二氧化碳的溶解性 在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倒入1/3的水,拧紧瓶盖,振荡,塑料瓶迅速变瘪 B 浓盐酸的挥发性 打开盛有浓盐酸的细口瓶,瓶口有白雾产生 C 鉴定某溶液是***化铁溶液 向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D 硫酸铵是一种铵态氮肥 硫酸铵样品与熟石灰混合后研磨,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在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倒入1/3的水,拧紧瓶盖,振荡,塑料瓶迅速变瘪,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设计合理; B、浓盐酸易挥发,HCl极易溶于水,易结合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白雾,设计合理; C、向***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应是有红褐色沉淀生成,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的不一定是***化铁,也可能是硫酸铁、***铁等,设计不合理; D、硫酸铵是一种铵态氮肥,硫酸铵样品与熟石灰混合后研磨,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因为硫酸铵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磷酸钙、水和氨气,氨气有刺激性气味,设计合理。 故选:C。 6.通过一步化学反应,不能实现下列物质间转化的是 A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