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高中语文考点3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教案.doc


高中 高二 上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25页424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高中语文考点3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教案.doc
文档介绍:
考点3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指诗(词)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时所使用的各种手法。近年来,从考查角度来看,高考主要从4个角度命题: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
一、构建“4类”表达技巧知识网络
(一)修辞手法
类型
概念
效果
赏析要点
比喻
明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以水喻愁,将愁思写得生动形象,含蓄地显示出愁思长流不断、无穷无尽的特点。
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赏析时,应抓住本体与喻体间的关联,扣住相似处分析,可用“将……比作……”的句式。
暗喻
借喻
比拟
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运用拟人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使被描写的对象更加鲜活,意蕴更加丰富。
回答比拟手法时,可以不分拟人、拟物,直接答“比拟”,但我们****惯上是要分的,如是“拟人”就答成“拟人”。
拟物
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使被描写对象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运用拟物手法,把无形的愁苦形象化。
借代
代人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衣冠”代指晋代士族,即名门望族,因为他们戴高高的帽子、穿宽大的衣服招摇过市而显耀自己的身份。
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强化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引发读者的联想。
赏析时,可以采用“用……代指……”的句式。
代物
代地
代事
夸张
夸大
夸张是指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也叫夸饰或铺张。
突出、强化某种事物或感情,烘托气氛。
赏析时,应点明被作者夸张的事物本来的面目与修辞后的状态的差别,可用“作者夸大/缩小了……的景象/情感,带来了……的效果”的句式。
缩小
对偶
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的意思。它在古代诗歌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对偶)。
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赏析时,应注意律诗中间两联一般不宜判断为对偶,其余场合只要是对偶,就可以答成对偶;应具体指出对偶的双方是什么,并说明其在表达作用上的好处。
双关
谐音双关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思”与“丝”谐音,“思方尽”表现思念之深、之极。
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
赏析时,应指出其两层意思,可用“一指……,另指……”的句式。
语义双关
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里的“清白”不仅指石灰的颜色,也暗指清白的品格。
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使语句经济、简练、含蓄。
赏析时,应注意点明互文的两个主体各是什么,并指出其应表明的语义。
1.请指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    )
(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    )
(3)终岁不闻丝竹声。 (    )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
(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
(6)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
(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
(8)主人下马客在船。 (    )
(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
(10)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
(1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
[答案] (1)拟人 (2)拟物 (3)借代 (4)比喻、夸张 (5)比喻、夸张 (6)设问、借代 (7)双关 (8)互文 (9)对比、借代 (10)比喻、夸张 (11)对偶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风霜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注]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 韦苏州: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