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卷2 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人教版】全真模拟卷?1月卷(解析版).docx


高中 高二 上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9页44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卷2 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人教版】全真模拟卷?1月卷(解析版).docx
文档介绍:
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名校、地市好题必刷】全真模拟卷·1月卷
第二模拟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2020江苏南通市海门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人类社会语言体系中,有关疾病的话语表达从未匮乏。当一种疾病出现后,人们尝试用话语对其进行言说和解释。与专业技术人员不同,普通民众的言说并非要揭露疾病真相,而是期望通过大量话语表达抚慰内心恐惧,有关疾病的流言也由此甚嚣尘上。患病者因疾病成为道德层面的传染者,成为被群体排斥的他者。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对患病者社会身份的话语塑造便开始出现。在围绕疫情的社会话语体系建构中,“武汉人”被塑造为疾病传播的“符号化”群体。随着疫情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疾病的心理恐慌逐渐加重,有关“武汉人”的话语描述也加入更多道德惩戒意义,产生对“武汉人”的符号污名化现象。
疫情暴发期间,患病者与疾病爆发地居民成为其他社会民众恐慌的对象,人们希望与这类人群保持距离,当现实的空间隔离尚无法实现时,心理隔离成为人们唯一选择。将“武汉人”塑造成污名化符号,既是健康人群站在道德高位上施加的道德惩戒,同时也是健康人群希冀实现心理隔离的话语体现。
在社会运行规则中,疾病被视作社会风险因素,是维持社会稳定运转所需消除的因素,这造成患病者的社会边缘化现象。人们依托社会规则形成的话语权力,采用负面语言对患病者加以描述,甚至借助话语将患病者“妖魔化”,达成将患病者从所处社会环境中排斥或消除的心理意图。由上可知,话语虽源自于个体意识,但却蕴含着丰富的社会规则,人类的言说过程亦是自我社会身份塑造过程。人们使用话语的前提便在于接受话语所蕴含的潜在社会规则,在使用话语进行交流中不断将自我与他者对象化、符号化。疾病对个体生命的剥夺和对社会稳定的危害,使其遭受社会话语规则的抑制。当疫情暴发时,人们出于对疾病的恐惧自然而然形成对疫情相关人群的话语排斥,在民众恐惧心理不断加重过程中,疫情相关流言话语也开始盛行。
——摘编自高旸《从“污名”到“同情”:疫情时期社会心态调整探析》
材料二:
互联网的诞生产生了许多所谓的“官宣”,其实并不靠谱。现在都说要追求真相,其实互联网诞生以后我们就进入了后真相时代,网上许多人其实并不真的在乎真相,在乎的是情绪,是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意见。一方面孜孜以求真相,一方面又不闻不顾真相自说自话。真相似乎已经不重要了,价值观更重要,有时候就是价值观在说话,这样就会产生很多偏激的言论。
所以,流言有事实的部分,还有意见的部分,哪个更重要? 现在我看是意见的部分。而且这个意见不是建立在证据基础上,是建立在价值观基础上,按照需要去选择性地传播和阐述。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去认识,还有个群体压力的问题,有时甚至知道这个是错的,但又迫于群体压力,不敢发言。
现代化过程分为“简单现代化”和“反身现代化”两个阶段。所谓“风险社会”的“风险”是一个指明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的概念,在自然和传统失去其无限效力并依赖于人的决定的地方,才谈得上风险。风险概念表明人创造了一种文明,以便使自己的决定将会造成的不可预见的后果具备可预见性,从而控制不可控制的事情,通过有意采取的预防性行动,以及相应的制度化措施战胜发展带来的种种副作用。经过全世界新冠疫情的洗礼,我们对此“风险”表述认识更加真切。如果新冠病毒是传统方式的自然产生,那就还不是这里所说的风险; 但如果它的产生和传播是具有人为成分的,比如人类过度实践、科学研究的失误、城市化进程、经济全球化、政府管理失衡等,那就是反身现代化阶段的“风险”。而发生并急速扩散于“互联网”的流言,也不同于传统社会自然生成的流言,同样是一种“风险社会”的“风险产物”,需要人类自身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
——摘编自《流言?谣言?谎言?》
材料三:
移动互联时代,信息触手可及,传播速度加快。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专业人士认为不靠谱、难以产生影响的“科学流言”如果不及时予以澄清,很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面对层出不穷、不断变换花样的流言,及时精准地辟谣十分必要。与此同时,如何主动出击、更有效抵御“科学流言”,也成为当代科普工作亟待破解的课题。-
假借科学之名的流言时常出现,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权威声音缺位。转变科普理念,多从公众需求出发,让及时权威的声音抵达更多人,才能让科学跑在流言前面。提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