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2021届高考二轮精品专题九 语段压缩 教师版.docx


高中 高二 上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25页202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2021届高考二轮精品专题九 语段压缩 教师版.docx
文档介绍:
2017年高考“最后三十天”专题透析
好教育云平台--教育因你我而变
4
专题 九
××
语段压缩
考向预测
[考情报告]
2020年高考语段压缩考点分析一览表
卷别
考查类别
考查角度
命题特点
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Ⅰ
新闻类压缩
提取新闻报道关键信息
2019年高考新课标三张卷全部考查了语段压缩,其中有两卷为新闻类压缩,一卷为普通语段压缩;2020年高考新课标三张卷全部考查了新闻类压缩,2020年新高考山东卷也考查了新闻类压缩。
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Ⅱ
新闻类压缩
提取新闻报道关键信息
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Ⅲ
新闻类压缩
提取新闻报道关键信息
2020年新高考山东卷
新闻类压缩
提取新闻报道关键信息
知识与技能的梳理
考查题型:记叙类压缩(含新闻类和寓言类)、议论类压缩、说明类压缩(含下定义类)、提取关键词类压缩。
选材特点:试题的选材新颖,往往与时代相关,体现时代特色。试题素材,一般是社会上刚刚发生的事情,刚刚出现的一种现象。
记叙类压缩(含新闻类和寓言类)
2017年高考“最后三十天”专题透析
好教育云平台--教育因你我而变
4
记叙类题目,故事性较强,以报道、叙述或介绍一件事或一个人为主要材料,要求根据其主要信息进行概括表达。主要题型:一是新闻类压缩,二是寓言类压缩。阅读时要抓住记叙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和结果,概括起来就是“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干了什么事,怎么干的,有什么结果”;要揣摩语段有几个情节,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哪些情节对刻画人物紧要,哪些是体现中心思想的关键之处,哪些是附带东西。最后根据字数要求,对这些信息做适当的调整。
新闻类压缩
常见的考查形式有:拟写一句话新闻,拟写新闻标题,拟写导语,概括消息要点等。
新闻作为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它的基本要素和我们语文界常用的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一致的。教材把它们概括为“5W+1H”,即: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过程如何(How),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发生过程。如果把这六要素串起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一句通俗易懂的句子:某人某时在某地由于某种原因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
1.拟写一句话新闻 
拟写一句话新闻3步骤
第一步:根据新闻要素,准确筛选答题信息点。
新闻分导语、正文等几部分,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任务。而关键信息主要集中在导语一段,所以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导语部分。要对提供的材料做全面阅读,辨别一下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即时信息和背景信息等,以便准确确定重点语句。
第二步:选择句式,组合信息。
首先应选择句式,安排层次。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通常采用陈述句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人物和事件构成主谓句。还要注意在表达形式上必须是“一句话”,这“一句话”应尽可能是单句,必要情况下可以是复句,不能是句群。另外,还要注意控制字数,草拟答案。
第三步:依据倾向,验证答案。
验证草拟的答案能否准确涵盖所提供的新闻材料。
2.拟写新闻标题  
2017年高考“最后三十天”专题透析
好教育云平台--教育因你我而变
4
“拟标题”比“拟一句话新闻”要求更高,它不仅要高度概括出内容,还要讲求句子形式的优美,有文采。标题往往不需要时间,只要求两个必备要素:人物、事件。新闻标题的主标题旨在揭示消息的主题或重要新闻事实;副标题用以补充说明情况或指出内容范围,作出内容提要等。试题中通常要求拟写主标题,有的要求同时拟写主标题和副标题,但单独拟写副标题的题目不大常见。
拟写新闻标题5注意
(1)注意题文一致
标题所揭示的事实要与新闻内容完全一致。
(2)注意一语破的
要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所报道的主要内容,点明其意义并要求富有吸引力。不必拘泥于新闻要素是否齐全,拟写标题往往不需要时间、地点。因为标题下有具体内容,故只要求有两个必备要素:主体(人物或单位或事物)+事件。并且还应通过锤炼字句和适当采用简称等办法使标题简洁明快。有时可运用比喻、对偶、引用等手法。
(3)注意旗帜鲜明
标题要是非明确,爱憎鲜明。新闻中所报道的事实,有的令人气愤,有的令人欣喜,有的令人同情,有的令人悲哀,拟写新闻标题不能无动于衷,要明确表达作者的立场。
(4)注意生动活泼
标题要有表现力,除事实以外,还要关注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在感染中给人以启迪,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注意采用适当的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引用等)。如:中国经济一直在“升温”(比喻)。
(5)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