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高中语文复习任务二 鉴赏诗歌的形象.doc


高中 高一 上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8页46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高中语文复习任务二 鉴赏诗歌的形象.doc
文档介绍:
复****任务二 鉴赏诗歌的形象
(45分钟 54分)
1.(2022·新疆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送韩都护还边
卢纶①
好勇知名早,争雄上将间②。
战多春入塞,猎惯夜登山。
阵合龙蛇动,军移草木闲。
今来部曲尽,白首过萧关。
[注] ①卢纶:中唐诗人,屡考进士不中,后做过户曹、县令等小官。②上将间:据《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韩都护早年即声震名显,化用项羽的典故,表达对他的赞美之情。
B.“军移”句用拟人手法,写草木闲看韩都护军队整肃,体现其军纪严明。
C.尾句既充满对韩都护白首还边的深切同情,也有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
D.全诗语言苍劲,情感真诚,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唐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
解析 B项,“草木闲看”错,“闲”是平静之意,与上句的“动”相对应。此句用拟人手法,以草木的“闲”写出韩都护军队行军途中纪律严明、迅疾隐秘的情形。
答案 B
★(2)(人物形象)这首诗刻画了韩都护怎样的边将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好勇争雄。首联写出韩都护早年即声震名显,且勇猛无比,敢在“上将间”争雄斗胜。②久经沙场。春来几度“入塞”,征战疆场;夜晚“登山”围猎,也是惯常。③治军有方。“龙蛇动”写三军像龙蛇一样首尾相应,突出其布阵奇巧;而“草木闲”又体现出其大军行军时迅疾隐秘、秋毫无犯的情形。④晚景凄凉。韩都护部下都已风流云散,而他白首之时,还要去往边塞,令人慨叹。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南堂五首①
苏 轼
其一
江上西山半隐堤,此邦台馆一时西。
南堂独有西南向,卧看千帆落浅溪。
其四
山家为割千房蜜,稚子新畦五亩蔬。
更有南堂堪著客,不忧门外故人车②。
[注] ①这组诗作于元丰六年(1083)南堂新葺之时。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到达黄州贬所,元丰六年五月,在友人的大力支持下,在临皋亭的南畔筑三间房,苏轼名之曰南堂。②《汉书·陈平传》说,陈平“家乃负郭穷巷,以破席为门,然门外多有长者车辙”。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一前两句写江上西山遮掩了一半江堤,此地的亭台楼阁一时间全都朝西,展示了临皋亭依傍西山、俯临长江的地理形势。
B.其四前两句作者以山家自居,对自我身份进行了重新定位,艺术地概括了作者带着家人垦殖以自给的艰苦劳作情景。
C.两首诗善用对比,如将“台馆”与“南堂”的朝向、“千房”与“五亩”的数量进行对比,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与众不同的精神追求。
D.两首诗语言清新自然,作者围绕南堂生活种种感受而写,创造出清幽宁静的意境,由外景转内情,笔墨流利,浑然天成。
解析 C项,“‘千房’与‘五亩’的数量进行对比”错误。五亩蔬:孟郊《立德新居》诗:“独治五亩蔬。”苏轼《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诗有云:“嗟我五亩园,桑麦苦蒙翳。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艺。饥寒未知免,已作太饱计。”“五亩”非实指。“‘千房’与‘五亩’的数量进行对比”理解错误。
答案 C
★(2)(事物形象)两诗皆用到“南堂”意象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