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热点03 现代文阅读II(散文)-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解析版).docx


高中 高一 下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32页118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热点03 现代文阅读II(散文)-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解析版).docx
文档介绍:
热点03 现代文阅读II(散文)
一、高考散文选材特点
选文是中国现当代散文作品。特别注重那些紧扣时代脉搏,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厚重的民族文化情感以及闪烁着淳朴人性的散文作品。
文章内容多数涉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体现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眷念,对现代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讨论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救问题。
二、高考散文的命题形式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觉作品的意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阅读”。
【理解词句含义】考点:理解词句含意(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2.运用修辞和写作手法的关键词语
3.特殊指代的(远指、近指、不定指)词语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含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答题模板:
1.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
2.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
3.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含了什么道理、
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二)理解句子含意理解句意往往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
1.含蓄句——由表及里①表层含意:句子表面的意义②句内意义: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反语义理解句意时,一般需要在理解主旨的基础上,借助“表层义”,联系语境,获取关键信息。
2.结构句——抓住位置
①总领句②总结句③过渡句④照应句
3.修辞句——还原本意 首先,确定修辞手法,把握特点。如比喻的相似性,反语的讽刺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其次,将句子还原,即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意思明白的句子。
4.主旨情感句——立足全文
联系句子所处的语境,根据对文章内容的归纳,对作者情感、观点态度的把握,结合主旨,整体把握句意。
5.结构复杂句——分清结构层次
要分析句子结构,抓主干,理枝叶,合理切分。理解时特别注意修饰限制成分。
考点:分析结构思路
(一)整体思路的分析概括
答题步骤:【四字诀】
1.明——明确题材,把握全貌 2.圈——圈点勾画,抓关键语
3.抓——抓住线索,理清思路 4.合——合并段落,概括要点
答题模板: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散文线索题:
①时空缀“线”法:②以物求“线”法:③反复出“线”法 ④标题判“线”法
⑤以情导“线”法,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线索。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
(二)局部思路的分析概括
1.开头句段的作用
①开篇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呼应题目,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奠定感情基调。
②引起下文,与下文形成对照,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暗示下文。
③奠定基调,开篇连续感叹,抒发强烈情感。④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⑤景物开篇,烘托渲染
2.中间句段作用
①中间段比较短,只有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作用;照应开头的作用;呼应结尾的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折点;引领、引起下文的作用。
②中间段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主要物象或议论的与情感有关的事情,除结构作用外,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有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3.结尾句段作用
①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使结构完整,揭示并深化主旨或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
②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③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4.插入段的作用: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关系;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5.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在内容上,有突出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在表达效果上,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句段作用”类题目的答题角度
(1)内容角度: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感情等有哪些作用。
(2)结构角度: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不可机械照抄。如“承上启下”必须写出承上什么内容,引出下文什么内容。
(3)表现手法:①句段使用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