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2023年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十 考点22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2)(含答案).docx


高中 高二 上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6页22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2023年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十 考点22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2)(含答案).docx
文档介绍:
专题十 考点22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2)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暑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屠”字用得新奇,本意为屠杀,也可引申为消灭,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暑热的憎恨之深。
B.颔联用了虚写的手法,诗人从人间忧惧江海之枯竭,联想到天上也该怜惜河汉将干。笔墨开阔,寄情深挚。
C.颈联由名山想到仙岛,在诗人心中,这两处该是清凉世界,尽管遥不可及,却对他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力。
D.本诗用了反衬的手法,用“清风无力”来反衬暑热之甚,用昆仑蓬莱的清凉来反衬暑热之苦,巧妙得当。
2.刘克庄在其《后村诗话•前集》中盛赞此诗识度高远。请你结合尾联,对刘克庄的这一说法作简要阐述。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元遗山集①
赵翼
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②。
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注]①元遗山,即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是金元之际的著名诗人。金时官至尚书右司员外郎,金亡不仕,致力辑存金代文献。②楚弓,喻指金代文献。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作者阅读元好问著作后的感想和评价,肯定了《元遗山集》成就。
B.诗人认为元好问曾经经历金元两朝易代之变,最终汇集两朝文献于一身。
C.颔联用典,写元好问虽未在元朝做官,但未能不食“周粟”,有损品节。
D.《元遗山集》中有借写故都的荒凉景象来打发亡国之悲的诗句,真切动人。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结合尾联分析作者的创作观。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暗①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②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暗: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4.阅读下面这首清代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和人潼关
曹贞吉
太华垂旒①,黄河喷雪,咸秦百二重城。危楼千尺,刁斗静无声。落日红旗半掩,秋风急、牧马悲鸣。闲凭吊,兴亡满眼,衰草汉诸陵。
泥丸封未得②,渔阳鼙鼓,响入华清。早平安烽火,不到西京。自古王公设险,终难恃、带砺之形。何年月,铲平斥堠③,如掌看春耕。
[注]①垂旒:古代帝王贵族冠冕前后的装饰,这里比喻西岳华山。②东汉初,隗嚣的将领王元说:“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意思是有两谷关的天险,只要用一粒泥丸子就能封闭关隘。③斥堠:侦察候望,这里指用以瞭望敌情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