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第1部分 专题5 突破(10) 深层掌握主观题“3步走”要点 全国卷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分讲义.docx


高中 高二 上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6页2.01 M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第1部分 专题5 突破(10) 深层掌握主观题“3步走”要点 全国卷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分讲义.docx
文档介绍:
突破(十) 深层掌握主观题“三步走”要点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审视中西方教育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在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教育的初始期,研学旅行就和学校课程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在宣扬政治主张的过程中,就曾带领他的弟子用14年的时间周游了列国。在游学过程中,其弟子体验了“六艺”之学,感悟了“仁义”之本。《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适宋,与弟子****礼大树下。”这里的****不是温****而是指“实践”。近代以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念,认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并针对当时“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现象,提出了“六大解放”的思想,其中之一便是“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取得更丰富的学问”。2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是这样上地理课的:他带着学生徒步向学校附近的比由仑河谷进发,学生沿途观察河谷的地貌,挖取河谷的黏土带回学校,捏成河谷的模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每学期都会带学生到森林里研学野营。在无边的森林里,学生组织热闹的篝火晚会,欣赏日落的壮美景色,观察河流冲刷形成的复杂地貌,将课堂所学和真实世界联系在一起。(摘编自申宣成、马东贤《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怎样有机融合》)
材料二:
近年来,研学旅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受到多方青睐,研学旅行市场火热。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学旅行研究所在2018年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4 000多所学校、3.3万名家长开展随机抽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全国研学旅行学校参与率平均为38%,其中上海最高,达到了66%,北京、江苏也超过了60%。然而,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许多青少年报团参加国内外研学旅行,‘只学不游’‘只游不学’的现象都普遍存在。”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谢国明直言。“社会上对研学旅行的定位仍存在不同认识。”在王晓燕看来,旅行是一种手段,学生的成长才是目的。然而,简单的“教育+旅游”、粗放的“讲解+参观”、拼凑的“主题+活动”、随意的“景点+课本”、夸大的“宣传+包装”等研学旅行乱象迷惑了许多家长和青少年的眼睛。“组织者需要考虑好行前、行中、行后计划和安排,引导学生在过程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学****方式的变革。”王晓燕说,“研学旅行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能仅仅停留在‘眼睛课程’‘耳朵课程’上,而忽略了教育功能。”(摘编自《“研学”“旅行”如何实现有效融合》,《中国教育报》)
材料三:
就像传统的消费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一样,传统的教育方式也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需求。体验式教育理念和旅游业的跨界融合,使研学旅行成为市场热点。尤其是研学旅行已经被列入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必修课,其学校渗透率会迅速提升。另据统计,到2020年,国内参与综合实践、亲子游、国内研学、学生赛事、出国游学的中小学生规模将分别达到18 436万人、8 134万人、5 697万人、459万人、367万人,每年高达3亿人次的中小学生活动市场潜力巨大。据测算,2019到2022年中国3岁至16岁的儿童、青少年将超过2.3亿,2022年达到峰值,为2.34亿。庞大的用户群体支撑着我国研学旅行未来巨大的成长空间,未来研学旅行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千亿。
国内外研学旅行市场分析表
国内研学旅行市场
国外研学旅行市场
年龄
6岁~18岁
10岁~18岁
研学旅行时间
暑假、学期内
寒假
研学旅行消费水平
4千~1万
1万~3万
研学旅行目的地
北京、陕西、云南、四川等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
研学旅行内容
人文、艺术、历史、体育等
语言、人文、艺术、实践等
(摘编自“东方财富网”)
练前读文 在对材料勾画圈点、整体阅读后概括每则材料的核心内容和三则材料的核心话题,并将结果填入下面的结构导图中。
答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中西方教育发展的早期,研学旅行就已经和学校课程互相融通,成为早期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B.让弟子在游学的过程中体验“六艺”之学,感悟“仁义”之本,是孔子用14年时间周游列国的主要目的。
C.陶行知主张教育要走向社会,回归生活,他提倡解放孩子的空间,给孩子更多的自由以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
D.裴斯泰洛齐和苏霍姆林斯基的案例说明,将课堂所学和真实世界联系在一起,才能有效实现教育目的。
答案 C
解析 A项“成为早期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错。B项“主要目的”错。D项“才能有效实现教育目的”错。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