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考点45 任务驱动型作文-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docx


高中 高二 上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34页126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考点45 任务驱动型作文-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docx
文档介绍:
考点45任务驱动型作文
近几年,任务驱动型作文成为新宠,“写作任务”成为它的鲜明特征。这一新的作文命题形式改变了高考传统的写作观和写作实践,更具体地说,它带来了从审题到写作的一系列变化。随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任务驱动型作文又呈现出新的命题趋势和特点:情境化任务写作,更多的要求是在真实情境下的任务写作。因此,必须积极应对,从容备考,尤其是在审题上,要围绕“任务”审;在具体写作过程中,要紧扣“任务”写。
一、围着“任务”审
1.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特点
一般来说,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由“写作材料”“情景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下面以2019年全国卷Ⅱ作文题为例具体说明。
[题目构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内容说明]
这是写作材料,它是概括提炼立意的基础。
这是“情景任务”,是题目的核心内容。它包括以下内容:
①内容指令:如“收看……观后感”(它多以材料引导语形式出现,本题不太明显)。
②写作情境:如1919年5月4日学生集会,要有特定的时代背景、特定的历史事件。
③写作主体:青年学生当事人。
④读者对象:集会学生;家人;同学;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
⑤写作文体:书信、演讲稿、观后感。
这是写作要求,也是写作的具体规范。
注意这些套话中的新要求:切合身份,贴合背景。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命题技术的成熟,所提供的情境将越来越真实、复杂,写作指令越来越多元、综合,进而对考生的审题综合化能力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2.围绕“任务”审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带来的审题变化,就是既要审材料,又要审“任务”,重点是审“任务”,不像一般型材料作文那样重点审“材料”。
(1)审准材料:理观点,析联系
①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读懂材料,弄清并概括内容,抓住关键的要素(或对象);②概括不同对象的观点及原因;③围绕每个观点挖掘问题本质,对信息点进行辨析并联系社会现实进行推理。
特别说明的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所提供的材料不少是复合型材料(如上面材料),理解时要关注两方面:
①将复合型材料从时间、空间、属性等多角度进行分类处理,找到碎片化材料的内在关联;②仔细研读“引导语”(即“内容指令”),即对前文材料起概括和总结的句子。
(2)审准“任务”:明确五项任务指令
①围绕什么内容写的内容指令。这是审题的关键。有时考生难以把握命题者试图引导考生围绕一个什么问题展开议论,因而造成作文立意不明或立意不准的后果。因此,要把材料引导语认真仔细地阅读准,思考清。
②给了什么样的写作情境。
③写作主体是谁。高考作文“写作指令”对写作主体的要求不仅仅是“考生”的实际身份,而是置于真实具体的写作情境中的交际主体,因而对写作主体就有时代背景、身份、年龄、职业、经历等方面的显性或隐性规定。审题时一定要明确这一点。如上面材料“情境任务”第①中的写作主体,他是1919年5月4日的青年学生当事人,时代背景一下子变了,不再是作为考生身份的自己了。
④读者对象是谁。过去,高考作文写作是长期缺失读者对象意识的。如果有,也是以评卷者所好。现在,写给谁的,任务指令中已经很明确、具体了。
⑤使用什么样的对话文体。如上面材料规定的演讲稿、家信、观后感、慰问信等。
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成为新宠,意味着审题准确这一标准发生了变化,不只是要审准材料,更要审准任务指令。我们也只有转变审题重心和方向,以审读任务为主,才能更好地适应题型变化,才能准确地掌握“审题准确”的内容标准。
二、扣着“任务”写
命题的变化,既带来了审题的变化,更带来了写作要求上的变化。过去,为了保证审题准确,要求行文过程中扣“题”见“料”;现在,写作过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