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高中语文复习任务群二 古代诗歌阅读.doc


高中 高二 下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90页2.01 M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高中语文复习任务群二 古代诗歌阅读.doc
文档介绍:
复****任务群二 古代诗歌阅读
——基于情感理解与审美鉴赏的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题材1 酬答唱和诗—听君歌一曲,凭酒长精神
酬赠诗,顾名思义,就是诗人赠送酬答之作。酬赠诗产生于文学摆脱经学的束缚,走向独立之时,这时人的意识开始觉醒,人们开始注意利用独立后的文学抒发一己之怀。他们融情于诗句,故语深情浓,真切动人,且诗格清逸出尘,自抒怀抱而思致深刻。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赠从弟》(刘桢)。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①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交往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
②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此所谓题赠诗。长辈对晚辈或上级对下级的题、赠多表示对晚辈或下级的关怀、奖励、勉励。同窗好友、亲人之间互赠互题,多表达共勉共励或寄托友情、亲情。
内容
内容多为送亲别友、寄远怀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和诗,只作诗酬和,不必用被和诗原韵。
②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被和诗原字。
③用韵,即用原诗韵脚为韵脚,而不必顺其次序。
④次韵,亦称步韵,即用原诗韵脚为韵脚,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标志
①从题目上来看,有“酬”“和”“赠”“次韵”“答”等字眼。
②或表谢意(含婉拒),或表深情,或表干谒,或表心志。
情感
酬赠诗的针对性很强,其酬答唱和从不同侧面反映诗人的生活经历、社会理想和内心情感。一般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内涵表示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
①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对对方的感情。
②比喻象征。用比喻或象征的手法,委婉表达自己的意图。
③想象。想象对方的生活情景,表达对对方的思念之情。
考情回顾
2021年全国甲卷,陈师道《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2020年全国卷Ⅰ,陆龟蒙《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2013年新课标卷Ⅱ,朱熹《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2013年重庆卷,钱继章《鹧鸪天·酬孝峙》。
(202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 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解析 A项,“与外界不通音讯”错。标题中“奉和”指作诗词与别人相唱和,“见寄”指“寄给我”。皮日休先写诗给作者,并没有“与外界不通音讯”。
答案 A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解析 诗歌的标题传递了重要信息:“奉和”谓作诗词与别人相唱和,“次韵”指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袭美抱疾杜门”说明好友皮日休因病闭门在家。因此,这是一首写给病中好友皮日休以表达关切之情的应和诗。诗歌的首联交代与友人春季欢饮的约定未能实现,因此,描写春色的诗篇也没能完成,诗句中透露出愿望未能达成的遗憾之情。颔联化用屈原的诗句,用兰花、蕙草为喻,说明自己辛勤教学,培养了许多贤才,但也渴望到山间去领略美好的春色。后两联重在安慰友人要宽心静养。尾联再次用典,借沈约重瞳之典,鼓励友人战胜眼疾,而最末句更是用“不怕江花不满枝”的灿烂图景来鼓励友人要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信心。
答案 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题材2 题画写意诗—画者得于心,诗者会以意
题画诗,是指画家或鉴赏者根据绘画的内容所感而作之诗。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它通过书法表现到绘画中,使诗、书、画三者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把无声的画和有声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因画而流传,画因诗而永存。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画》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