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3.1 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讲)--2023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


高中 高一 上学期 物理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6页765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3.1 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讲)--2023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
文档介绍: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近5年考情分析
考点要求
等级要求
考题统计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

浙江6月卷·T2
全国乙卷·T15
湖南卷·T9
全国甲卷·T14
浙江6月卷·T4
山东卷·T1
浙江1月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浙江1月卷·T19
浙江6月卷·T19
全国甲卷·T19
全国乙卷·T21
浙江6月卷·T19
江苏卷·T5
浙江1月
Ⅱ卷·T19
Ⅲ卷·T20
卷Ⅰ·T15
实验四: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山东卷·T13
全国甲卷·T22
湖南卷·T11
Ⅱ卷·T22
浙江7月
Ⅱ卷·T23
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对惯性,超、失重和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
科学思维:1.“轻绳”模型与“轻杆模型”.2.传送带、板块模型以及整体法隔离法解连接体问题。
科学态度与责任: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生产、科技、体育中的问题。
科学探究: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命题规律
高考命题中对本章内容的考查有惯性、力与运动的关系、加速度与力的关系、超重与失重,题型有选择题、计算题.方法有整体法、隔离法、数图转换、函数论证、临界极值法,控制变量法.能力有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试题难度中等偏易。高考试题会综合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规律,注重与电场、磁场的渗透,注重与生产、生活、当今热点、现代科技的联系,注意社会责任、科学态度等要素的渗透。
备考策略
1.牢记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方法,积累消化基础模型,努力拓展新情景下的应用.
2.准确把握物理考向: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超重与失
重、连接体问题、动力学中的图象问题、板块模型与多过程问题、传送带问题、实验的理解创新与改进.
3.每一个考向都要针对训练.
4.多关注当今与物理学有关的热点与现代科技。
【网络构建】
专题3.1 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
【网络构建】
考点一 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意义
(1)揭示了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2)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二、惯性
1.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2.量度: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
3.普遍性:惯性是物体的本质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无关.
考点二 牛顿第二定律
一、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2.表达式:F=ma.
3.适用范围
(1)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惯性参考系,即相对于地面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
(2)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宏观物体(相对于分子、原子等)、低速运动(远小于光速)的情况.
4.牛顿第二定律的五个性质
二、两类动力学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
特别提示: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关键是利用加速度的“桥梁”作用,将运动学规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相结合,寻找加速度和未知量的关系,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考方向.
三、力学单位制
1.单位制: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
2.基本单位:基本物理量的单位,基本物理量共七个,其中力学有三个,它们是长度、质量、时间,它们的单位分别是米、千克、秒.
3.导出单位:由基本物理量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
考点三 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三同、三异、三无关”
三同
①大小相同;②性质相同;③变化情况相同
三异
①方向不同;②受力物体不同;③产生效果不同
三无关
①与物体种类无关;②与物体运动状态无关;③与物体是否和其他物体存在相互作用无关
2.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比较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一对平衡力
不同点
受力物体
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依赖关系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不一定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叠加性
两力作用效果不可抵消,不可叠加,不可求合力
两力作用效果可相互抵消,可叠加,可求合力,合力为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