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最新高一北师大版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第4单元 第13课 遥远的自然.doc


高中 高一 上学期 语文 北师大版

1340阅读234下载5页29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最新高一北师大版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第4单元 第13课 遥远的自然.doc
文档介绍:
《遥远的自然》 导学案
基础自主学案
一、字音辨识
操纵(zònɡ) 侍候(shì) 草坪(pínɡ) 
梦寐以求(mèi)
泯灭(mǐn) 迄今(qì) 悄然(qiǎo)
万籁俱寂(lài)
二、词语释义
①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
②闲适:清闲安逸;优游自在。
③大汗淋漓:形容因运动或体力劳动等导致浑身出了很多汗。
④千篇一律:本指诗文公式化,后亦泛指事物形式陈旧呆板。
⑤万古长存:(指某种好的精神或品德)永远存在。
⑥生生不息:不断地生长、繁殖。
⑦昙花一现:指美好的事物出现的时间很短。
⑧梦寐以求: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
⑨转瞬即逝:形容一眨眼就消失了。
⑩离乡背井: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微不足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迄今为止:____________________
遥不可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12目前为止,到现在。
13指很远很远。非常遥远、难以得到的东西。
三、文学常识
走近作者
韩少功(1953— ),笔名少功、艄公等。湖南人。当代_____。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执笔含有大量史料的传记《任弼时》(与甘征文合作)。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引起各方争论。他是1985年倡导___________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逢的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四、经典语段
他们的精神突围,总是有地平线之外某些自然之境在遥遥接应。赤壁之于苏东坡,草原之于契诃夫,向日葵之于凡·高,黄河之于冼星海,无疑都有精神接纳的意义。正是在这里,宗教和艺术显示了与一般实用学问的差别,显示了自己的重要特征。它们追问着文明的终极价值,它们对精神的关切,使它们更愿意在自然界伸展自己的根系。(《遥远的自然》)
课堂互动探究
主题感悟
此文为2002年作者出席海南省举行的中国(海南)生态文化论坛所作的演讲。作者在文中以他特有的冷静和清醒,以及思想的犀利和透辟,揭示了现代人对自然的向往背后那种复杂的心态,给人以警醒。
技法借鉴
层次分明是本文的突出特点,例如论述人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什么,人们热爱自然的本质,宗教、艺术与自然的关系等,这种写法对于我们的写作有一定的启发。
文脉·探究
1.作者认为城市人越来越怀念自然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难看出,标准的城市生活是一种昼夜被电灯操纵、季节被空调控制、山水正在进入画框和阳台盆景的生活,大自然对于人类来说,简直就是奢侈品。城市人生活节奏快,空间狭小,工作压力大,生命脆弱,所有这些都可能让城市越来越怀念大自然的舒适、安闲。
2.从文中看,城市人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什么?
【提示】 作者认为,城市人到大自然中首先去寻找个异。作为自然的造化,个异意味着世界上没有一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没有一个生命的个体是完全相同的。其次,人们还在寻找永恒。在全人类各民族所共有的心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