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二十一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探究活动落实素养
课标要求
学****清单
核心素养
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1.描述与分类:①实践的含义、实践的基本特征。②真理和谬误两个概念,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三个表现。
2.解释与论证:①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②阐释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分析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3.预测与选择:①立足实践,获取真知,提升素养。②崇尚真理,为追求真理不懈奋斗。
4.辨析与评价:①辨析“公理是衡量科研成果是否有意义的标准”。②评析“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合理性。
1.政治认同: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真理只有一个,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科学精神: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3.法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自觉地尊法、守法、护法。
4.公共参与: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必备知识关键能力
考点一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精梳细理——重基础
一、认识与实践
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1)感性认识的含义与形式: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的含义与形式: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3.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4.实践的形式: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
5.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想一想】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而脱离社会的孤立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这一观点对吗?为什么?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3)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想一想】你是如何理解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的?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易混易错
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提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社会活动是不存在的。
提示×。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并不排斥所有单个人的活动。
3.认识工具是认识的重要来源,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提示×。实践提供的认识工具有利于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亲自参加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通过学****获得间接经验。
4.认识的发展推动实践的发展。
提示×。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
5.学****新发展理念,提高思想认识也是一种实践活动。
提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而学****新发展理念,提高思想认识是改造主观世界的表现,不是实践活动。
6.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提示×。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