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专题03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人教】(解析版).docx


高中 高一 上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0页2.54 M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专题03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人教】(解析版).docx
文档介绍:
专题0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选择题
1.五胡十六国时期前赵开国皇帝匈奴人刘渊尊高皇帝刘邦、光武帝刘秀、昭烈帝刘备为三祖,又尊文帝刘恒、武帝刘彻、宣帝刘询、明帝刘庄、章帝刘炟为五宗。刘渊此举
A.根本目的是促进汉匈民族交融 B.促进全国短暂统一局面的出现
C.说明匈奴族汉化得以基本完成 D.反映中华文化具有强大向心力
【答案】D
【解析】
刘渊是匈奴人,他却尊汉族八位皇帝为三祖五宗,足见中华文化具有强大向心力。D项正确;刘渊此举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排除A项;刘渊此举并未能促进全国短暂统一局面的出现,排除B项;刘渊此举有利于汉化,但并不意味着匈奴族汉化就已经基本完成,排除C项。故选D项。
2.在1972-1979年发掘出了大量嘉峪关魏晋墓壁画砖,画中桑园、采桑、护桑、丝束、绢帛等图画应有尽有,而且还有桑蚕丝织工具图。画中有采桑女树下采桑,有童子在桑园门外扬杆驱鸟护桑,采桑的妇女既有长衣曳地的贵妇,又有短衣赤足的婢女。据此可知,当时河西地区
A.农耕经济居主导地位 B.政府高度重视蚕桑业
C.农耕经济有一定发展 D.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
【答案】C
【解析】
根据“发掘出了大量嘉峪关魏晋墓壁画砖,画中桑园、采桑、护桑、丝束、绢帛等图画应有尽有,而且还有桑蚕丝织工具图”可知,河西地区蚕桑种植较为普遍,C项正确。A、D两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材料看不出政府态度,B项排除。故选C项。
3.大体自永嘉元年开始,北方士族为躲避战乱,纷纷渡江南下。东晋南朝各代政权都曾在其管辖区内设置侨州、郡、县,安置、优抚北方南迁流民。北方流民即侨人保持原来的籍贯,另立户籍,给予优待特权。这一措施的实施有利于
A.促进全国经济格局变化 B.彻底解决藩镇割据问题
C.进一步巩固大一统格局 D.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汉化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侨州、郡、县是东晋南朝政府按其原籍郡县地名另外设立的州、郡、县地方政府,安置、优抚北方南迁流民,这项措施有利于维护东晋南朝社会秩序稳定和推动北民向南移,有利于推动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全国经济格局变化,A项正确:该措施并未解决藩镇割据问题,排除B项;魏晋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排除C项;该项措施与少数民族地区汉化问题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据《魏书·任城王传》载,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据此推断,孝文帝迁都洛阳旨在
A.树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 B.适应统治中原的需要
C.消除鲜卑贵族的改革阻力 D.促进北方各民族交融
【答案】B
【解析】
材料显示孝文帝认为“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说明迁都洛阳市为了移风易俗,适应统治中原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要树立正统地位,更多的是为了适应统治中原的需要,排除A项;消除过于绝对,应该是减少,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适应统治的需要,不是促进各民族的融合,排除D项。故选B项。
5.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中曾表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苻坚以盛世圣君、奉天承运的帝王自居,将“混一六合”视为自己分内之事;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认为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