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大单元检测人教 (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Word版含解析).docx


高中 高一 上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9页31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大单元检测人教 (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Word版含解析).docx
文档介绍:
(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1.《三国志》记载,孙权封儿子孙奋为齐王,居武昌;孙休为琅琊王,居虎林(今安徽省),而齐与琅琊均位于曹魏政权境内。孙权该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A.瓦解分化曹魏政权 B.阐明政权的合法性
C.表明统一南北的意志 D.制造统一全国的舆论
2.三国时期,扬州由东汉时的3个郡分为8个郡级行政区,属县由40个增至近80个;赣江流域原东汉豫章郡则被分为7个郡级行政区,属县由21个增至58个。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
A.统治疆域的进一步拓展 B.江南市镇经济兴起
C.经济发展影响行政区划 D.经济重心南移加速
3.据《南史》载,刚担任尚书省右仆射的世族子弟王僧达“自负才地,一二年间便望宰相”;其孙王融“自恃人地,三十内望为公辅”。这说明南朝( )
A.选官重视才能与人品 B.用官看重名士对人才的举荐
C.门阀观念依然在流行 D.世族子弟直接继承父祖官爵
4.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枢,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5.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建“四夷馆”接待各国归附之人;西魏宇文泰定都长安,建“六官”,仿儒家经籍书写公牍;北齐官修前朝历史《魏书》。上述材料反映了南北朝时( )
A.民族交融消除了文化隔阂 B.洛阳古都的地理优势明显
C.华夏民族文化认同的增强 D.少数民族政权已完成封建化
6.与长安不同,洛阳城内的皇城和宫城都不在郭城中轴线上。宫城位于外郭城的西北部,而皇城则围绕在宫城的东、南、西三面,“洛水贯都”是洛阳城设计的点睛之笔,洛河承担了经济轴线的功能,成为洛阳城与隋唐大运河之间的纽带,使洛阳充分发挥了交通优势。这说明隋唐时期洛阳的城市布局( )
A.突出宫城中心、皇室至上的思想 B.因地制宜,重视对地形地势的应用
C.体现沿街为市、沿巷作居的特点 D.强调“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理念
7.隋末以来,民众自残手足的现象屡有发生,时人称为“福手福足”。唐太宗不得不在贞观十六年下令对这些自残者“据法加罪,仍从赋役”,严惩自残者。唐太宗此举意在( )
A.宣扬儒家伦理纲常 B.确保民众身心健康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全力推行严刑峻法
8.“夫纠察之官,是持邦宪,耳目之任,以司君听。”据下表可知,唐代( )
监察官
事迹
唐高祖
万年县法曹孙伏伽
“诚直,指陈得失,无所回避”,被提拔为侍御史。
唐太宗
侍御史张行成
“纠劾不避权戚”,为官员所忌惮。
唐代宗
苏州刺史李栖筠
觐见代宗,“敷奏祥明,不事权贵”,留任御史大夫。
A.监察制度已逐渐完善 B.监察官最受皇帝重视
C.监察职能产生了变化 D.监察有助于社会治理
9.唐代科举考试有公卷、通榜之制,参考学子平日诗文成绩和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而不是专凭考试之一日短长。宋代实行糊名制,公卷、通榜之制逐渐被废止,科举取士只凭考试成绩。这种变化反映出(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