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建议·措施类主观题
这一类题目一般是用“怎样做到……”“主要对策”“应该如何做”“……建议”“启示”等关键词来进行设问,回答的是应该怎么做,如措施、对策、办法、建议等,设问前面多有相关材料,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的背景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而不是泛泛地罗列知识或政策内容。从能力角度说,主要考查学生的归纳演绎能力、聚合思维能力。
这类题目的设问一般都给出确定的主体,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的知识。
措施类的题目,解题最关键的是明确谁是措施的实施者,有几个措施的实施者,答案就有几个角度,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在表述措施时一定要注意各主体各司其职,切忌越俎代庖。
(1)主体法
“怎么做”型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定了主体,如:党、国家、政府、国家机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人大、政协、公民、企业、消费者、劳动者、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以题目设置的情景,站在不同主体角色的视角立场上回答不同内容,所答内容要符合角色身份。如经济类题目,先找如何做的主体,国家、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再找具体措施,宏观层面上加强宏观调控,微观层面上面向市场、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调整结构等。
(2)定点法
具体的解题思路:一是从教材中找方法。要认真回想教材相关方面的知识。二是从材料中找方法。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那么材料中问题的反面就是方法。如种植单一的反面就是多种经营;技术水平低的反面就是发展高新技术,科技兴国,用先进科技武装企业和职工;失业现象的反面就是扩大就业。如果材料呈现的是正确做法,那么只需要对材料中的具体做法加以概括并且结合教材内容就可以了。三是从当前时政热点及党和国家重大决策中找方法。
材料信息对答题没有任何支撑作用的试题,主要是围绕问题中的核心问题,多方位链接教材知识和时政术语。
对应训练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22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 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81 558亿元,增长12.5%;
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9 265亿元,增长12.1%。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393 928亿元,增长11.8%;餐饮收入额46 895亿元,增长18.6%。全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08 042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2.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5%。分析认为,未来实体零售通过数智化转型、线上线下整合,有望涌现出更多消费模式,为消费增长注入新动力。
材料二 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及国际经济持续下行等因素影响,人均可支配收入依然较低,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消费。另外,线上购物、直播带货等出现了一些如消费陷阱、个人信息安全、金融风险等问题,使消费者的消费意愿降低。四线以下城市及农村乡镇地区居民规模多达8亿人,物流快递“进村”的瓶颈是制约消费的重要因素。国家邮政局表示,将因地制宜推进快递“进村”,加快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打通堵点,三年内实现建制村直接收投。同时对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产业强镇建设,打造更多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项目,助力乡村振兴